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屋清风
小屋清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477
  • 关注人气:28,7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根问底:《战士颂》到底是谁写的?

(2012-12-22 09:50:08)
标签:

巴金

《做一个战士》

《战士颂》

陈范予

病逝

分类: 寻根问底

      《战士颂》到底是谁写的?

       □小屋清风/

人们对文学大 师巴金先生的《做一个战士》耳熟能详,不少人甚至能背诵全文。这篇文章写于1938716日,当时巴金先生在上海。其中有这样的经典段落----

【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

  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

  《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

  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应该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更深的洪流。

  我如果是一盏灯,这灯的用处便是照彻那多量的黑暗。我如果是海潮,便要鼓起波涛去洗涤海边一切陈腐的积物。

  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

文中,提到了“《战士颂》的作者”,但并未点出具体的名字。那么,《战士颂》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上海《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高级编辑徐开垒先生((1922.03-2012.01.19)在他撰著的《巴金传》第五节“生者与逝者”中,谈到1941年巴金从重庆来到成都时,有这样一段叙述----

【新的一年开始了。19411月,他(指巴金)从重庆来到了离别十八年的成都,他在这里住了五十天,会见了一些老友,也去看了自己的一些亲属,他们都已因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分散住在各处……

雾季过后,敌机的骚扰就多起来了。他在被炸灾区看到过我们人民在牺牲后不闭的眼睛,他知道那是战士的眼睛,期望着我们战胜的旗帜能在敌人阵地上升起来的眼睛。

这样的眼睛也使他想起刚去世不久的一个老朋友,这就是他在十二年前闽南地区认识的陈范予,他死时还是对自己的理想充满着信心。他是教育家,又是个自然科学工作者,曾在福建泉州中学从事平民教育,也担任过上海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主任。他是肺病患者,但他热爱生命,曾经写过《生之欢乐》、《战士颂》等散文来热烈歌颂人生,歌颂人生的美、爱和力量。他坚信知识、信仰和意志,就是科学工作者作为战士的武器。

他在他最后的两年,还完成了《科学与人生》、《达尔文》、《科学方法精华》三部译著。到他躺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刻,还在写着他的一篇题目叫《理想社会》的文章。

他的死讯是巴金几个月前在成都听到的。当时巴金正在自己的故乡想念已逝的长辈和年轻的同时代人,却不料还给他传来那么一个使人悲痛的噩耗。他禁不住想起当年在泉州的一个武庙里,每天早晨看陈范予从露天水潭里带回来一瓶污水,放在显微镜下看无数微生物的出生、活动与死亡;并听他讲无穷大的世界,与无穷小的天地。他从陈范予那边曾学到过不少知识,并还在以后的十二年受过他的关切、鼓励、期望与扶助。甚至在“八。一三”战争发生后,他还在自己十分困苦的生活中,给巴金汇款,唯恐他因战争影响生活。

这次巴金在成都听到他的死讯,回到重庆,竟还读到范予临死前寄出的一封亲笔写的告别信,他一开头就说:“无论属于公的或属于私的,我有千言万语需要对你说,但我无从说起。”当他叙述自己的病状时,说“自从去年冬至节以后,忽然变成终日喘哮不绝,且痰塞喉间,乎卢乎卢作响,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现由中西医诊断,谓阴历12月一个月为生死关键。

最近几个月来……连鲜牛奶、鸡汁都不能自由的吃。四肢和身躯已成枯柴……“巴金读了这封信,不能想象他怎么还能执笔,是什么力量在使他还能这样热情地散布生命,还能如此热烈地歌颂”生之欢乐“,并为他写出充满友爱的信?这不是像战场上的战士一样,临牺牲还以不闭的眼睛,望着城头,期待着胜利的旗帜升起来,那样勇敢,那样坚毅不拔吗?巴金不能不为此而流泪。

查阅有关资料,有关陈范予先生的词条是这样介绍的:陈范予(1901---1941):原名昌标,笔名范庸、范宇、万雨、乐我,浙江诸暨江藻镇山后村人。教育家、科学家、文化战士。1918年毕业于诸暨县乐安高小。“五四”运动前一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求学,与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柔石等成立晨光社,开发新文化运动。毕业前后执教于沪、京、厦、泉等学校。他学问渊博,涉猎广泛,诸如自然科学的生物学、天文学和社会科学的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等无不精通。

1931年,陈范予曾为营救同学柔石奔走呼号,惜未如愿。抗日战争年代,抱病辗转于福建各地,协助黎烈文创办改进出版社,为《改进》、《现代青年》等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后因患肺病,在崇安武夷山暂寓,边休养治病,边撰述文章。19412月,病逝于武夷山。他一生著译甚丰,有《新宇宙观》、《科学与人生》、《达尔文》(译)、《科学方法精华》()、《遗传与人性》()等传世。

事实上,查阅有关文献,发现巴金先生于1930年即与陈范予结识,互为知己。1938716日,陈范予尚在世时,巴金先生曾为陈范予撰写过这篇有名的《做一个战士》的文章。19412月之后,巴金闻讯挚友陈范予病逝,悲痛不已,又撰写了《死》、《悼范兄》等悼念文章。

附:

     做一个战士

      □巴 /

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

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

《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

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应该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更深的洪流。

我如果是一盏灯,这灯的用处便是照彻那多量的黑暗。我如果是海潮,便要鼓起波涛去洗涤海边一切陈腐的积物。

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

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驱散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他不躲避黑暗,却要面对黑暗,跟躲藏在阴影里的魑魅、魍魉搏斗。他要消灭它们而取得光明。战士是不知道妥协的。他得不到光明便不会停止战斗。

战士是永远年轻的。他不犹豫,不休息。他深入人丛中,找寻苍蝇、毒蚊等等危害人类的东西。他不断地攻击它们,不肯与它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天空下面。对于战士,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他不是取得光明而生存,便是带着满身伤疤而死去。在战斗中力量只有增长,信仰只有加强。在战斗中给战士指路的是“未来”,“未来”给人以希望和鼓舞。战士永远不会失去青春的活力。

战士是不知道灰心与绝望的。他甚至在失败的废墟上,还要堆起破碎的砖石重建九级宝塔。任何打击都不能击破战士的意志。只有在死的时候他才闭上眼睛。

战士是不知道畏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绊脚石摔倒,没有一种障碍能使他改变心思。假象绝不能迷住战士的眼睛,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除非他死,人不能使他放弃工作。

这便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能力。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做战士,只要他有决心。所以我用“做一个战士”的话来激励那些在彷徨、苦闷中的年轻朋友。

                                        1938年7月16在上海

                                         (选自《无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