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2012-11-25 13:05:36)
标签:

泰山日出

山东省地矿局

齐鲁大地

孔庙

旅游

分类: 人在旅途

      我对齐鲁大地心怀敬畏

           ---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小屋清风/

天下名山皆有壮丽的日出,但独有泰山日出最负盛名。

但也听人说,由于山顶的天气捉摸不定,去一次就能看见日出的概率不大。

尽管如此,在朋友的鼓励下,我还是决定登一次泰山,去碰碰运气。

我们一行四人是 1123日晚达到山顶的,当晚住山顶的宾馆。俗话说,心诚则灵----24日凌晨六点二十左右起床赶往观景台,七点左右,我们如愿以偿。那一刻,当我们听到山顶数以百计的人们在寒风中不约而同的发出欢呼声,那种感觉难以言表的惊喜,不是亲身经历,恐怕是无法感知的。

事实上,对于山东及至泰山,我一直心怀敬畏。

关于原由,我曾经在一次和山东省地矿局的朋友们聚会时说过几句话:从飞机上走下来一踩上齐鲁大地,我的心里一直诚惶诚恐,心怀敬畏。因为,这片土地凝聚了太过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孔庙、泰山;无论是品尝薄薄的煎饼卷着小河虾,还是吃着大馒头就着大葱;无论从酒桌上顺次排列的讲究,还是对客人到来时的那份体贴入微的关照。当然,还有在这片土地上涌现过以自己的乳汁哺养过解放军伤病员的红嫂,涌现过的32位大嫂和小媳妇站在冰冷的河水里顶着一块块门板,让一个团的解放军战士踩在门板上渡河的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置身在这片处处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和真信、质朴、宽厚、包容和坚韧不拔崇高品质的土地,你会觉得自己的渺小、稚嫩和狭隘。

有关泰山的日出为何如此神奇,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论述,我颇以为然----

山之神奇,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由于泰山日出特别壮美;之所以如此,又取决于其特殊天文、地理和气候条件。但除此之外,应该还有更深层、更根本的文化基因。

一般认为,在古代游牧时期,就已产生天体崇拜。由于太阳对作物生长和气象变化影响重大,因而太阳崇拜到农耕时期便获普遍发展。大汶口文化曾出土以山承日的陶器符号,从而表明了太阳崇拜和高山崇拜的融合。

《春秋是类谋》有“泰山失金鸡”的传说,郑玄注称其为“岳之精”。金鸡又称金乌、金鸦,均为太阳象征。那么,太阳崇拜为何又特与泰山崇拜相结合呢?

首先在于泰山特殊的地理方位,即处于中国的东方。所谓“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终始之地,阴阳交泰之所”(《文献通考》);“东方主天地之生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岳史·形胜考》诗注)。而东方又恰是太阳升起的方位,主阳。故《说文》释“东”为“从日在木中”,《晋书·五行志》称“说日木,东方也”。东,就是太阳在树木间冉冉升起。泰山为东岳,自然与太阳关系更为密切,故有“ 泰山金鸡”之说。作为泰山主神之一的泰山大帝,就源于始祖神化了的太阳神“金虹氏”、“太昊氏”。另一位主神碧霞元君(俗称老奶奶),与“玄女”有渊源关系,也与太阳崇拜有瓜葛。正因泰山将东方崇拜与太阳崇拜相结合,所以泰山大帝又称“青帝”。东方于色主青,青为生命色,泰山神又是东方神、生命神。而体现这两种崇拜最充分、最生动的景观,自然是泰山日出。

其次在于泰山临近东海,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海崇拜。虽然泰山距海岸线尚有不小距离,在泰山上也根本看不到大海,但较之其他名山,它毕竟距海最近。因此,古人每联称“海岱”。苏辙有“聊欲观海岱”的诗句,叶份有“海岱争崇深”的跋文。喷薄而出的红日,沐浴万物,引发古代文人雅士的奇思妙想,被赋予许多传神的雅称。在人们的经验中,太阳又是大海中升起,所以有“墙僵落金乌,舟倾没犀枪。”(刘孝威《公无渡河》);“客来欲识楼中景,只等金鸦浴海时。” (杨万里《题朱伯勤千峰紫翠楼》);“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白居易〈劝酒》〉)之类的诗句。

正因泰山临近东海,加之泰山云海颇似东海波涛,因之人们即使明知泰山难见大海,还是乐于沉醉于"观海"幻象。故而山中有“登岱观海“题刻,有”青帝宅宫,表海于东“的碑赞。人们宁愿将云海想象为海水,将泰山日出虚拟为东海日升。请听诗人的纵情讴歌:“夜呼日出观海东,再为斯世升鸿蒙”(段辅),“日出东海几千里,茫茫不辨云与水”(于慎行)。你想想看,如此,站在泰山顶上,看东海日出,该是何等壮观啊!

请看笔者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的绚丽景观吧-----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人在旅途:用手机拍摄的泰山日出全过程
   有关泰山顶上观日出,著名诗人徐志摩曾有过一篇颇有争议的文章,题目就叫《泰山日出》,为了欣赏,我们全文引用----

我们在泰山顶上看出太阳。在航过海的人,看太阳从地平线下爬上来,本不是奇事;而且我个人是曾饱饫过红海与印度洋无比的日彩的。但在高山顶上看日出,尤其在泰山顶上,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与平原或海上不同的。

果然,我初起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的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却砌成一座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

我的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长发在风里像一面墨色的大旗,飒飒的在飘荡。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的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东方有的,在展露的,是什么?

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莅……

看东方——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的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的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彩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

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采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这是我此时回忆泰山日出时的幻想,亦是我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这篇文章是一九二四年泰戈尔访华前夕,徐志摩应《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之请,为《小说月报》的泰戈尔号所写的应命之作。《泰山日出》原刊一九二三年九月《小说月报》第十四卷第九号。为徐志摩关于泰山日出时的回忆,也是其想望泰戈尔来华的颂词。

有专家评论,这篇文章的想象和构图都是不同凡响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篇描写的只是泰山看日出的情景和幻想,欢迎泰戈尔来华只在结尾提到。诗人的潇洒,诗人的才华都体现在这里:徐志摩并不把为泰戈尔来华写颂词的大事,当作一项精神负担,照样游山玩水,乐而忘返。他不想为文苦吟,而是兴之所至,全凭灵感。但他能把切身的经验感受调动起来,融入一种更有意味和张力的艺术创造,即使偷懒取巧,也表现出偷懒取巧的才气,不失基本的艺术魅力和奇思妙笔。

正因为此,这篇《泰山日出》仍比一般平庸的颂词要高明十倍。这不仅体现在作者笔笔紧扣泰山日出的奇伟景观,却又每笔都蕴含着欢迎泰戈尔的情思与赞美方面;而且反映在独特的个人经验与普遍情感的融合方面。特别是前面长风散发的祷祝巨人的描写,以及临结尾时写这巨人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叫人产生许多想象和联想,最能体现徐志摩的才情和创造性。

然而,这究竟是匆促成篇之作,诗人的才气也未能遮掩艺术上的粗糙。首先是这篇文章的文体感不强,前面一大段是散文的文笔,是细致的经验与感受的实写,而后面的文字语气则明显是散文诗的,是抒情的、幻想的、暗示的。这两种文笔虽然各自都很美,但放在一起则很不和谐。本来,传统的、经验的文体感不强也不要紧,伟大的作家往往是新文体的创造家,只要自成一体,具有自身气脉、神韵的贯通和完整性。

艺术创格是好事。但问题在于这篇《泰山日出》恰恰气韵上前后不够贯通,没有浑融境界,不能自成一格。艺术创造毕竟不是一种可以矜才使气的工作,它需要的不仅是才华,还有全神贯注的精神投入和艰苦的艺术经营。完美的作品,总是才华与自觉艺术经营的平衡。

其实,对于大自然的绝作,恐怕再优美的文字,也是很难复制的。只有用心灵,用虔诚,用敬畏,才有可能去感知,去领悟,去读懂一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