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屋清风
小屋清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477
  • 关注人气:28,7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根问底:对刘继顺教授“炒作浮云”一文的回应

(2011-04-18 23:40:47)
标签:

浙江

钪多金属矿床

超大型

浮云

炒作

考察

财经

分类: 寻根问底

       欢迎专家实地考察并下结论

----对刘继顺教授“炒作浮云”一文的回应

 □小屋清风/

日前,包括《中国矿业报》、《浙江日报》在内的众多国内媒体,报道了浙江省地勘局第一地质大队在浙江西北淳安县威坪镇银山矿区发现一个超大型钪多金属矿床的消息。笔者也根据在浙江采访掌握的情况,于 330日在博客上发表了《浙江超大型钪矿是怎样发现的》一文,介绍了该矿发现的来龙去脉(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7b0d70100tghj.html)。

2011414,中南大学教授刘继顺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一篇题为《浙江淳安银山超大型钪矿“炒作浮云”》的文章,根据自己掌握与收集的资料,对这个“超大型钪多金属矿床”提出置疑:“在一个勘探时间如此短的普查项目,是难以作出超大型矿床的评价的”。认为是“媒体报道水准太低,职业素养不够”,使“控制中型,有望大型”变成了真的“大型、超大型”;“资源远景估计1000吨银”变成了“产量1000吨银”。同时,由于上述报道,使“各路人马竞相加入狂炒热潮中,浙江淳安立即扬名大江南北。(尽管)随后有人质疑,可敌不过狂炒大军,(置疑)终究淹没其中”。刘继顺先生进而推断认为:浙江省地勘局第一地质大队在浙江省西北淳安县威坪镇银山矿区新发现的这个矿床,应该是一个“银多金属矿”,“超大型钪矿”纯属“炒作浮云”(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1d5820100rdyi.html)。

针对刘继顺先生的置疑,笔者近日通过电话联系并采访了熟悉这个矿区找矿情况的有关专家。他们表示,刘继顺先生是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颇有声望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区域成矿和区域地球化学研究,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对刘继顺先生心存敬意,很重视刘先生的置疑,并对刘先生关心和支持浙江省的地质找矿工作表示感谢。

对刘继顺先生就超大型钪矿床提出的六条置疑,他们一一做了说明-----

一、银山矿区在2000年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就曾做过1/10000土壤化探,从07年开始正式进行地质普查,从正式进行地质普查到今年已第5年,时间不是“如此短”,而且有前人工作成果,不是文章中说的“一年时间”;

二、一个大型至超大型矿床的评价所需多少钻探工作量国家并没有规定,也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说明以完成钻探10万米左右作为评价一个大型至超大型矿床的依据,矿床特征千差万别,需要多少工作量是要根据矿床的实际情况而定的,更何况银山矿区矿体位于浅表300米之内,并不需要10万米钻探;

三、银山矿区的主矿体是厚度较大的层状矿床,并不是刘先生文中所说的“脉状矿床”、“薄脉型”;

四、银山矿区的主矿体钪品位14/吨,是金属钪,不是文中所说的“三氧化二钪”;

五、地壳中钪的丰度值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是46/吨。

六、银山矿区钪的赋存状态正在研究之中,据了解钪的利用不是难题,更何况不少矿床以前不好开发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已可以开发利用了。

七、许多伴生元素,原矿和精粉销售中是不计价的,是在冶炼过程中提取的,因此最终是可以计价的。

另外,有关专家认为,刘教授文章中在说到时间时有4处明显的笔误,如将“2007年”误成“2009年”;将“2008年”误成“2010年”;将“2008年”误成“2010年”;将“2011年上半年”误成还没到来的“2011年下半年”;等等。

 他们认为,由于教务繁忙,刘继顺教授没能亲自到矿区进行实地考察,而实地考察又是撰写地质找矿方面文章的重要依据,为此,他们欢迎刘教授在方便的时候到矿区进行实地考察与指导。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地质找矿、矿产开发与国土资源管理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笔者是刘继顺教授的“粉丝”,是先生开设的“不独笑顽石生底事”博客的真实读者,并从中受益匪浅。但对先生有关媒体记者的说法与结论却不敢苟同。尽管包括笔者在内的诸多记者可能对于成矿规律、控矿条件及找矿模式等高深的矿床学理论都是外行,受专业知识的限制,一些报道难免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但笔者以为,不能就此端定“媒体报道水准太低,职业素养不够”,从而将他们一棒子打死,拒他们于地质工作的千里之外。

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地质工作尚处于相对封闭、“自娱自乐”的状态,外界对地质找矿工作知之甚少,社会媒体对地质工作和地质人员了解不多,报道地质工作和地质人员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像《中国矿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行业媒体要继续加强对地质工作的报道力度外,我们应该热忱欢迎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浙江日报》这样的社会主流媒体,以及包括网络等新兴媒体在内的大众媒体深入地勘部门进行采访报道,让全社会了解、理解、关心和支持地质工作。即便是他们的报道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应该采取宽宏大量与包容的态度,让他们在报道中慢慢了解地质工作,弄懂地质工作,熟悉这个行业,甚至成为地质工作的行家里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