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之约:难忘的界岭老街

(2011-01-21 17:25:50)
标签:

老街

界岭

游子

穆青

衡宝战役

青石板

坚守

文化

分类: 心灵之约

      难忘的界岭老街

      -----我的家乡在界岭之一

                           □小屋清风/

    界岭,准确地说,是湖南省邵东县界岭乡,那是一个小得连《中国地图册》也懒得标注的地方。但这不要紧,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喝着那里的水长大的人来说,即便是经年“身在异乡为异客”,但游子归来,是不需要什么地图的-----这里,正是曾经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常常魂牵梦萦的家乡。

说起界岭,虽然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曾经却名声在外,屡见经传。19494月,穆青从《东北日报》调回北京新华总社任特派记者,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5月至12月发表《狂欢之夜——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写》、《记湖南的和平解放》、《衡宝之战》等几十篇通讯、特写。读过这些作品的人,一定还记得他那篇著名的《界岭夜雨》。

          心灵之约:难忘的界岭老街    
                           -----老地图上的“界岭”清晰可见 
   
就在这篇被称为“通讯经典之作”的新闻作品中,作为战地记者的穆青,不仅记述了衡宝战役时解放大军在青树坪(今属湖南双峰县一个镇)为剿灭白崇僖桂系部队而浴血奋战的情景,也详细地记录了他在随大军驻扎在界岭时的所见所闻。文章写道:仓惶而逃的匪兵的阵地,到处是“钢盔、胶皮鞋、日记本、女人照片”;“打着雨伞的‘拥军商人’跟我们部队做生意”;一个老人深夜提着灯笼,打着雨伞喊着房东去筹粮;老百姓纷纷从床底下、屋角里挖出腊肉和鸡蛋,拿到临时的野战医院去慰问伤员。穆青清晰地记得:一个小脚的老大娘将煮熟的鸡蛋塞给伤员时含着眼泪说:“孩子,快吃吧,广西粮子(指白崇禧部队,湖南邵东一带称当兵为“吃粮”,当兵的就叫“粮子”)打了我几回,我也没给他们,我是留给解放军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战争的风云早已烟消云散,但界岭的老百姓仍没有忘却那些长眠在这片土地上的解放军将士的英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邵东解放后,人民政府在界岭这个地方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解放军将士修建了好几处烈士陵墓。多少年过去了,能够记得当年战斗情形的老人也大多已经作古,但这些烈士陵墓依然保护得完好如初,周边松柏挺直,郁郁葱葱,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即使是到了今天,每逢节假日,还时有人带着鲜花或香火前来缅怀和凭吊英烈。

               心灵之约:难忘的界岭老街   
                               ------界岭人民没有忘记长眠在这里的英灵

     也许是因为穆青在《界岭夜雨》里提到过界岭那条老街,也许是因为他在作品中对老街上那些质朴而善良的老百姓的崇高与无私表示过由衷的赞叹,也许是因为那场异常惨烈的青树坪战役,总之,很多人还知道,在邵东县界岭乡,有一条文化厚重的 “界岭老街”。

 界岭地方不大,却是邵阳至长沙的必经之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特别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多次经历过激烈战火硝烟的洗礼。

     从邵阳市到长沙市,曾经有一条古驿道,叫“大东路”,路线是这样的:出宝庆城(即今天的邵阳市),经石井铺、洪桥、经黑田铺、界岭、入双峰,至湘乡进长沙。谈到这条驿道,当时邵阳一带流传一首民谣:“鸡叫三遍呷早饭,走出东门没天光,青龙桥上打一望,石井栏江到雀塘,洪桥铺上打中伙,行到黑田夜晚香……”可见当时行走古驿道的艰辛。界岭曾是“大东路”邵阳段的最东一站,又是由湘乡县(今双峰县)进入邵阳的第一站,可见位置重要之原因。

   心灵之约:难忘的界岭老街  

               ------在界岭老街,一不留神你就看见了这样一位如花一样的姑娘
   
  据说“界岭”以“界分两头,岭列东西”而得名。这“界”,指的是有一条狭长的小街将宝庆(今邵阳)与湘乡(今双峰县)一分为二,这条小街就是“界岭老街”。据老街的老乡回忆,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这条街上有一半是邵东人,一半是双峰人。有趣的是,就在同一条街上,虽然老乡们讲话时操着各自不同的口音,但却能和睦地朝夕相处。这“岭”呢,大概是指猪婆山,位于邵东、双峰和涟源三地交汇处,猪婆山东西走向,从邵东廉桥的新力坪一直延伸到涟源境内。在界岭一带,猪婆山像一道屏障,将双峰县和邵东县分成两部分,这正是两县的分界线。从高处鸟瞰,猪婆山形似一条又大又肥的母猪,最高峰---仙人殿位于邵东界岭乡境内,据说那是母猪的头;涟源境内的猪婆山是猪肚和前腿;双峰甘棠乡境内的猪婆山则是猪的屁股和后腿了。当然,这只是笔者的想当然,至于这“岭”究竟是不是指猪婆山,少时很少听老人提及,也没有来得及作进一步考证。如系谬论,有关大家尽可赐教。

“界岭老街”距后来修建的320国道数百米。据街上的老人家介绍,这长约 500的老街,以前全部由青石板铺就,街上有三条幽深的巷子,木门一关,万夫莫开,俨然铁打的城池。作为一个交通的驿站,你可以想象老街当初的繁华和喧闹。老一辈的人说,这里大约在明末清初就已形成集市,以后一派繁荣。从清末到民国,就在这条街道上,曾经林林总总地耸立着200多间铺面,做百货的,做南杂的,做日杂生意的,卖西洋货的,卖土特产的……南来北往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赶场百姓的川流不息。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依然是商贾云集。再后来,由于320国道取代了驿道,这里才渐渐归于宁静,但逢农历每月的三、六、九几日,赶集仍然是这里必不可少的节目,从中你仍可以隐隐约约地窥见老街当年的风姿。

  心灵之约:难忘的界岭老街
                                    -----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的界岭老街
  
  笔者由衷地佩服我家乡同行们的专业精神。大概是从去年起,《邵阳日报》策划了一个大型系列报道------“邵阳人文地理.厚重邵东”,专门破译“这方土地沉淀着怎样的地域密码”,一个一个县,甚至一个一个村的走访、搜集、采写,全面系统地介绍邵阳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就在这个系列中,笔者读到了《邵阳日报》的秀才们对老街所作的充满诗意的描绘----

   界岭老街建在石山上,街上的每一寸土地都相当珍贵。特殊的环境下,老街人摸索出了一条生存之道,那就是房屋因势造型,一改明清民居三进式结构,向纵深发展,一间铺子,后面连着数间房子。置身其间,仿佛走进一条条幽深的巷子,真不知里面藏着多少秘密呢。

如果你有雅兴,不妨选择一个月色朗照的夜晚,借宿界岭老街,你就可以枕着悠远的故事入眠。用完晚餐后,你一个人迫不及待走上老街后,可见街道两旁的房子相距不过3米,只有朗月,没有路灯。偶尔几家灯火从老杉木门板缝隙里漏出来,一束束打在街道上,仿佛斑驳的时光。走出老街悠长的巷道,但见一轮皓月悬于半空,清辉洒向渐浓的夜岚,一列火车行进在远处苍茫的夜色中……

   如今, 界岭老街还聚集着700多名村民,已经发家致富的老街人或者乔迁新居,远走高飞;仍住在老街的住户也开始改造房屋,古色古香的土砖房逐步被一栋栋具有现代化特色的红砖小楼房取而代之。随着这些红砖、水泥、瓷砖建筑的拔地而起,老街慢慢地失去了当年的韵味。昔日的风光不再,只有那历经岁月剥落的一道道青石板依然显眼,让人依稀可以感受到这里流逝的繁华。

    目前,界岭老街的居民有的依托药市种植药材,有的在家里办起了小加工厂加工牛仔服,有的长年累月在外面跑生意。尽管如此,老街人依然留恋曾经的岁月。在老街人看来,生意只是为了生计,更是一种坚守,规模、工艺、利润都是多余的字眼。他们不追求产量,也不刻意扩大规模,他们对于现状没有过多的抱怨,而是享受一种难得的淡定、从容和轻松,让流年时光缓缓地翻动。也许正是老街人这种平和而有悠闲的心态,老街这些年来不知不觉地走出了100多位大学生,十几个硕士生,还有一个博士……

    其实,“界岭”不仅仅指界岭老街,而是一个包括总人口达3万余人的行政乡,辖29个村,265个村民小组,7880户人家。官方网站上是这样介绍的:界岭乡位于邵东县的最东端,素有“邵阳东大门”之称。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多万亩,山林近14万亩。同时,大自然为界岭馈赠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煤炭尤为丰富,是邵东县的无烟煤集中产地。这里的石灰石资源也十分丰富,石灰和各种砂石畅销周边各地,被称为 “黑(煤炭)白(石灰)产业基地”。在界岭乡境内,现今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娄邵铁路自东而西并列横贯全境;乡村水泥公路如织似网,四通八达,组组畅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