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解读:就有关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问题答记者问
(2010-02-25 00:49:30)
标签:
铁矿石谈判涨价钢铁四万亿日本韩国地质找矿走出去财经 |
分类: 纵深解读 |
自从中国参与铁矿石谈判以来,每年的价格谈判都跌宕起伏。此番,国际三大矿石巨头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联合“逼宫”,要求将年度谈判变更为季度谈判,强硬结束实施达40余年的长协定价机制,并且要求以现货市场价格为主要参照标准。谈判桌另一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号召中国进口商抵制三大矿山,但估计仍没有回天之力。
近几年来,有关铁矿石谈判的报道很多,有关专家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在谈判中年年陷入被动的原因,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建议。但现在看来,这些办法似乎有纸上谈兵之虞,因为年复一年,除了基本上乖乖地按着卖方的要求大幅度涨价外,铁矿石谈判并没有出现什么转机。更匪夷所思的是,有关方面谈判不成,却把涨价的原因归结到了媒体的报道上,说是“媒体的炒作抬高了铁矿石价格”。
事实上,我国在铁矿石谈判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本身有其必然性。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小而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大,对铁矿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去年为例,借助4万亿元的拉动力量以及“铁、公、基”的起飞动力,我国钢铁业还没来得及尝到“寒冬”的滋味,国内市场的需求就已很快恢复。于是大型钢企大喜过望,迅即恢复生产,中小钢企听到消息后,也立马加足马力全力生产。据了解,尽管国家限制落后产能和中小产能的力度加大,但是近几年来仍有许多钢厂采用改建扩建的方式变相地扩大产能。据统计,2004年我国粗钢产量为2.69亿吨,2009年粗钢产量达5.66亿吨,增长了1.1倍,几乎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半壁江山。难怪有人说,“我国钢铁产能释放得太厉害了”。粗钢产量的剧增,直接造成了我国进口铁矿石和国产铁矿石数量剧增。
据统计, 2004年我国进口铁矿石为2.08亿吨,2009年进口铁矿石数量达6.28亿吨,增长2.02倍,其中对澳洲矿进口增长2.35倍,对巴西矿进口增长2.10倍,对南非矿进口增长2.08倍。仅去年12月份,我国进口的铁矿石就达6216万吨,比上月增加1109万吨,同比增长80.02%。在进口铁矿石猛增的同时,国内铁矿石产量也大幅增加。2004年,国内铁矿石产量2.90亿吨,2009年产量增至8.75亿吨,增长2.02倍。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是傻子,要不铁矿石价格哪有不涨的道理?
众所周知,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高,肯定有利于对铁矿石的需求和钢材价格进行合理预测,从而充分掌握有关信息,从而在铁矿石的长协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但从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来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迟迟难以到位,致使我国的中小钢企依然各自为政。据了解,2009年,我国排名前十位的钢厂粗钢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43.5%,而早在2007年,日本最大的四家钢铁公司占日本粗钢总产量的比重就达74.77%,韩国最大的三家钢铁公司钢产量占韩国总产量的比重为88.93%,欧盟四大钢铁公司产量相当于欧盟15国总产量的90.73%。
其实,早在铁矿石价格公开博弈的初期,面对中国钢企缺少话语权的被动局面,有关方面就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淘汰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问题,早在2003年就已提出且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问题更加严重了。如此,又如何能不在矿价博弈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呢?
第二,世界三大主要铁矿石供应商即澳大利亚的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基本上垄断了铁矿石供应,致使中国企业无从招架。据我掌握的资料,2008年,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的铁矿石产量占全球铁矿石产量比重分别为15%、10%和7%,三巨头产量占全球的比重约33%;铁矿石贸易量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比重分别为33%、23%和16%,三巨头铁矿石贸易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70%。中国钢铁资源服务网一份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巴西淡水河谷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占巴西国内铁矿产量份额高达75%,其在巴西“铁四角”地区和巴拉州等地拥有86亿吨高品位铁矿石储量,主要矿产可维持开采近400年。以淡水河谷拥有的卡拉加斯矿山为例,其铁矿品位高达60%—67%,80%以上的产量用于出口。正是由于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相对垄断地位,使我国企业一直只有被动接受高企的进口铁矿石价格。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已经为价格高企的进口铁矿石多支付了7000亿元。
加之三大主要铁矿石供应商对日本、韩国及欧洲的德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最后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就范。如2005年2月,当中国钢企与矿商谈判陷入僵局时,日本新日铁主动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涨价71.5%的协议,中国钢企只能被动跟随;2008年2月,日本新日铁再度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涨价65%的协议,中国再次陷入被动;2009年4月,当中国钢企正与矿商商讨降价40%—45%的协议期间,日本新日铁抢先与力拓达成降价33%的协议。
第三,虽然国内铁矿石产量逐年增加,但整体而言,国内铁矿石的品位较低,新发现的铁矿石埋藏较深,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开采成本居高不下,在质量和价格上都不能对进口铁矿石构成威胁。
从全球铁矿石供应格局看,铁矿石并非紧缺资源。从储量上看,国产铁矿并不逊色。据有关资料,按铁矿资源储量,我国居世界第五位。特别是去年,我国已在辽、冀、鲁、川、皖等铁矿集中区累计探明铁矿资源储量近100亿吨。其中,辽宁本溪大台沟铁矿控制资源储量30亿吨,预测远景达70亿吨以上,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中的铁矿石设计能力为4.8亿吨/年。但我国铁矿石查明资源储量绝大部分为贫矿,铁矿品位在25%~40%之间,占我国铁矿查明资源储量的81.2%;品位在25%以下的查明资源储量,占我国铁矿总查明资源储量的4.6%;能直接入炉的富铁矿石查明资源储量(铁矿石品位在40%~48%之间的)有11.11亿吨,仅占全部铁矿查明资源储量的1.9%,我国绝大多数开采的铁矿石必须经过选矿才能高炉利用。2006年以来由于铁矿石价格高涨,产量迅速增加,平均品位明显下降,2009年国产矿平均品位已经降至25%,甚至品位10%的矿山都在开采。进口铁矿石平均品位较为稳定,约63.5%,其中,巴西矿品位最高,为65%—67%;澳矿品位居中,为58%—63%;印度矿品位稍低,为53%—63.5%。
从国产铁矿石的开采成本来看,据统计,目前国内大中型矿山铁精矿的平均生产成本在600元/吨左右,而巴西、澳大利亚的铁矿平均离岸成本仅160元/吨左右,在成本上明显占有绝对优势。为什么国产矿成本高?除了品位较低、开采时间短等原因外,是国内矿山的税费负担比国外矿山重得多。目前,国内矿山企业不仅需要交纳17%的增值税,还要上缴9元/吨的资源税,再加上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各种税费,整体税负是1994年税改前的4倍。目前,国内矿山各种税费累计要占总销售额的20%左右。因此,要提高国产矿的价格竞争力,除了找矿外,还要扶持国内矿山不断壮大,当务之急是要降低国内矿山的繁重税费,这也是目前增加铁矿石谈判话语权的最好办法。专家建议,国家在对国内矿山企业征收资源税时,可以考虑根据矿石价格波动来调整税率,而不是固定征收。
正因为这样,我国粗钢生产中约62%—69%的铁矿石需求主要靠进口,即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62—69%。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2008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依然高达49.5%。
4月1日,巴西铁矿石巨头淡水河谷已和日本钢企达成涨价100%的报道再次将铁矿石谈判推上舆论前台。据估算,如果被迫接受国际铁矿石三巨头涨价100%的要求,中国钢企将为此多付出超过2600亿元的代价。面对矿石巨头们的“背信弃义”,与其说是他们无情,不如说是我们无能。至少,可以认为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目标。
眼下,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如果对钢铁行业的发展仍然没有一个长远计划和整体规划,没有调整结构的具体目标和措施,那么,铁矿石价格博弈的被动局面就无法改变。
可见,铁矿石价格谈判的被动,值得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铁矿石价格谈判本身,而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能力、对复杂国际形势的驾驭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
我国要想在与世界主要铁矿石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中赢得主动,就必须立足国内,继续加大地质找矿工作的力度,在铁矿石的找矿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国内矿山发展。换句话说,解决铁矿石困境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自有铁矿石成品矿供给率。减少对国外特别是主要铁矿石供应商的依赖,打破国际铁矿石垄断;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国内的企业和地勘单位走出去,建立稳定的海外铁矿石供应基地;同时,要加快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矿山企业的整合,培育多个大型的矿业集团,提高矿山开采的规模和效率,真正做大做强;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我们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建立铁矿石的安全稳定供应体系,形成有利于我国钢铁行业科学发展的国际铁矿石市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