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金棕榈得主《墙壁之间》主创合影
编者注:作为临近开幕时公布的“惊喜电影”,《墙壁之间》继《现代启示录》和《德州巴黎》后再次“惊”上加“喜”,这也是法国继莫里斯·皮亚拉的《撒旦的阳光下》21年后再次拿到金棕榈,虽然有难以代表近年来法国电影成就的质疑,但由于该片编剧和主演弗朗索瓦·贝格多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因此被认为是对法国这一独特传统的致敬。影片的获奖出人意料,据西恩·潘称,是评委会意见一致的结果,换句话说,《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三只猴子》等杰作被“争议”牺牲掉了。
《墙壁之间》Entre les murs
导演 : 洛朗·坎特
小说原著: 弗朗索瓦·贝格多
主演: 弗朗索瓦·贝格多,nassim amrabt等
戛纳现场
导演洛朗·坎特和主演贝格多,带领24名影片中的学生一起登上首映式红地毯时, 这群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的学生们对突如其来的明星待遇还不完全适应。红毯两旁那些狂呼着等待朱莉或者佩内洛普的摄像师们,很多已经无影无踪,相比《夺宝奇兵4》或者其他拥有大明星阵容的剧组红地毯仪式,他们颇为冷清。但是,生机勃勃的年轻人却给红地毯注入了另类活力,他们在镁灯光前的集体合影,是这届影展最生动的画面。随后影片得到了观众疯狂的追捧,掌声经久不息。人们开始猜测,它也许有幸得到某个小奖的鼓励,但没人敢想会是金棕榈。
影片改编自贝格多的同名原著小说,他不仅参与了剧本改编 ,曾有教书经验的他还亲自扮演了片中充满爱心、耐心的法语教师弗朗索瓦。镜头下的24个青春期中学生,则分别有着不同的种族背景和社会地位。洛朗·坎特在巴黎北部一个普通中学里,选择了他们并设立一个表演工作室进行训练。
没有传统的戏剧冲突和连贯的情节,导演选取了法语课堂上的几个授课片断和师生间发生的冲突,讲述这群中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的学校经历,以及相关的教育人员和家长在其中的反应。为了影片表达需要,导演动用了三台摄像机,分别对准老师弗朗索瓦、主要表演的学生和班级剩余的部分。这保证了影片中所有画面场景的连接和真实。同时,每个学生都有了最大限度真实展示自己性格的机会。结果是: 我们仿佛真的身处一个普通的课堂中间,面多面坐着的就是罗拉、纳西姆、达米安……学生们自然地表达课堂上他们常有的辩论、反抗和攻击。而在青少年往往过激的表现下,弗朗索瓦并没有被摄像机塑造成一个圣人,情急之下也会愤怒也会骂脏话。
摄像机放弃主观立场,以一双客观的眼睛观察,并在实例中向观众们展示了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那些问题街区的问题中学; 面对矛盾很快诉之以暴力攻击的轻率;不同种族和经历的移民学生融入问题;由此引出的法国移民的居留和身份等社会问题……影片还唤起人们对教师职责的思考,它不仅是要传道解惑,更困难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双方彼此应有的关心和尊重。在宽容、默契、嘲讽和权威之间,在民主和必要的原则面前,和青春期少年的对话有时很难继续下去,但是教育并不是强迫学生,有时候,教师需要适当地在妥协中前进。
影片充满智慧地揭示了法国国民教育今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人们普遍对这些年轻的反叛青年缺乏理解和宽容的时候,影片却展现了他们依然天真和执着的一面。墙壁之内的这一方阵地,小小的课堂,老师和同学你来我往的对白中,浓缩包含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在其中,他们的对立反差、不公平、暴力发泄……
西恩·潘宣布它获得金棕榈时,连续两次用强调的语气说:“这是一部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影片!”当然,它也我们想起了《死亡诗社》,甚至比那更真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2008年6月号《电影世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