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语四六级讲座互动答问篇

(2007-05-05 17:39:18)
分类: 英语教学

在四六级讲座时,总有热心朋友提问,现就“提问率”较高的问题和大家交流。

 

:现在离考试还有40多天了,我该如何准备?

 

答:首先,找来一份历年真题或模拟题,先按考试时间和顺序要求,完整地做一两套,看看自己在哪方面比较薄弱,然后有侧重地去突破它。

考前一个月(当然越早越好)是集中做题的时间——题海战术几乎对各种考试都管用。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在做完一份/套题目之后,尽量将其消化,一是为了审视和总结做题技巧,二是为了积累词汇等基本知识。

做题时可以先分项做,如先集中攻阅读,到后面再整套做;也可以一开始就整套做,选择完全在于个人爱好。

做十几套题目完全够了,关键在于用到位,消化透——前面谈到词汇时也讲过,将10套题左右的词汇都掌握了,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应该不会在遇到不懂的词汇。

 

问:是用历年真题好还是模拟题好?

 

答:材料的选择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是否能把材料用到位,用透、用好。

虽然有些历年真题已经不再符合新考纲的要求了,但作为基础训练,还是非常有用的;而好的模拟题也是非常有用的,其信度、效度跟真题差不多,有的甚至与实考题接近,即命中考题。

其实,要猜题相当不容易,我们做题的关键在于:1、掌握做题方法;2、巩固基础知识。

市场上的材料大同小异,大多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抄级男生或抄级女生(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真正萌芽才一二十年的国度了也不足为奇,完善需要时间,要知道,美国从开国伊始就出台知识产权法,总统亲自挂帅,200多年的发展才有今天的成绩)。当然,我们最好选择比较权威的真题或模拟题材料,如王长喜、王迈迈、新东方、星火系列的等等。

 

问:考试时做题时间不够怎么办?

 

答:做题时间不够一般是因为做题方法不科学,而不是基础问题。

就拿阅读做例子。在做阅读时,不可能将整篇文章一词一词的阅读完毕,也不太可能都能把原文读懂再去选答案——在那么短的五六分钟之内能把原文都读懂的,一般考试都在85分以上(按100分算)。

其实,根据英文文体的特点,只要看第一段,每一段的前面就基本可以弄明白文章大意了;根据“问题设置前后与内容顺序基本相符”的原则,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通读全文,只需要原定的一半时间就完全可以找到答案了(具体在讲座的“阅读”部分有详细阐述)。

 

问:四六级考试是是不是分项收卷?顺序是怎么样的?

 

答:是。

一般是客观题(ABCD题)同在一张答题卡上,即选择题一起收,其它基本上是分项收,即到了某项考试规定的时间,监考员就先收该项的大题纸/卡。

具体考试时间和收卷时间可能每一次都有新规定,具体步骤监考员都会在考场的黑板上预先写出。

一般到某一项收卷前3分钟,监考员都会提醒考生注意(但也不一定)。因此,请考生朋友们务必按照考试收卷顺序来做题,务必在收卷前将该部分完成,同时建议自带手表,以方便掌握时间。

鄙人在监考时经常发现有考生不理会监考员的时间提醒,在收客观答题卡时还有很多ABCD没有填涂的——亏大了。在这种情况下,监考员哪怕再博爱,也爱莫能助啊!

 

问:我词汇量很小怎么办?每天该背多少个单词?

 

答:有多小?不得而知。

要想知道自己的词汇量大小,可以有两种简单的方法:1、上网搜索一下词汇测试的题目,做一份便知道;2、拿来一本四六级词汇书,在以不同字母开头的部分随机抽10页,看每一页懂多少,算算百分比,得出10页的平均百分比,然后乘以4500(四级)或6000(六级)便大概知道自己的词汇量大小了。

其实,如果只是为了考试,3500个词足以应付四级了,5000个词足以应付六级了。其实,前面我们讲过,很多情况下,生词并不影响我们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也不影响我们写作,具体请看讲座相关章节。

关于词汇记忆突破技巧,请参考四六级讲座之“词汇记忆突破”篇。

至于每天该背多少个单词,因人而异,因记忆方法而异。大体说来,50个比较正常。

 

问:平时课堂上的英语对考级有没有帮助?

 

答:不管你是英语专业或其他专业的学生,课堂上所用的教材都是精品教材,她的编写更具科学性,所选文章更具有学习价值。客观地说,如果把平时上课所学的文章都学透了,拿下四六级根本不在话下——其实四六级考试就是对我们平时教学(这里指的是公共英语课程)的检验而已。

不要觉得我们所学的课文枯燥,其实,里面的文章大多是从报刊摘选来的,只不过堂而皇之的走进了教科书,走进了课堂,我们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在作怪,对教科书和课堂有些抵触罢了。要是我们在报刊杂志看到课文里的那些文章,肯定觉得她们更可爱。我们常常以为教科书是自己的了,所以没有迫切感去看她,反而平时“拈花惹草”,从报刊那里找来些三流的文章看。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说“老婆/公还是别人家的好”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