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情消费
(2009-11-15 16:30:57)
标签:
杂谈 |
人情消费这个问题常常成为我和同事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曾经在网上也看过有关人情消费的文章。前不久,上级部门安排我们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与我们调查前想象的一样,很多人对人情消费充满无奈。事后,写了短文,现贴与此,算是对前期调查的一个总结吧。
如何看待人情消费
文/寒风瑟瑟
人情消费简单地说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它具有加深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随着人们的交往范围的扩大,需要维系的亲情、友情、乡情、同事情等范围也在扩大,人情消费做为礼尚往来的必要支出,在当今中国社会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本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消费却在社会中演变成了“畸形”的人情“债”,很多人为了面子为了每年的一大笔人情费支出心里“痛”着,表面却“幸福”着。
我们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中各随机抽取了20名对象进行了调查。对于在什么情况下送礼,参与调查的人员有100%的选择了生日、结婚的人情送礼;选择生子、过节、丧事占95%以上。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除了上述的情况人情消费占绝大比例之外,乔迁、升职、升学、入伍、生病住院、生意开张等的人情消费也越来越多,甚至农村中修房上梁、购买大件的农用机具也集体凑份子,放放鞭炮热闹热闹。在走访中,一位50多岁的村民告诉我们,他一家五口人,一个老人、两个孩子和他们夫妇俩,每年的收入就六、七千元钱,每年的人情支出就占了他们年支出的一半以上。这些支出主要是在亲戚过生和过年给亲戚家孩子红包等开支。在农村像他们这种年纪的父母双方的兄弟妹姐多,亲戚网宽,农村年年过生日都喜欢相互走动,送少了觉得自己没面子送不出手,只得打肿脸充胖子,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钱来送礼。更让他们叫苦的是过春节,相互走动送礼之外还得准备给亲戚家孩子的压岁钱。当我们问及他是不是这个烦恼就他们一家这样外,他肯定地说这是农村中的普遍现象,后来我们在其他农户的走访中也得到了证实。一村干部对我们说:“人情客往太重,一年多喂几头肥猪才能够送礼的钱”
在走访调查机关和学校时,我们听到的是更多的无奈。他们除了为维持同事之前的感情走动之外,还要面对亲戚那份沉沉的人情。同事家有什么红白喜事,其他人都去了,自己不去也抹不开那个情面,从开始的三十、五十到如今的一百、两百;亲戚家红白喜事、逢年过节,不去又觉得少了亲情。一年下来,不觉就支出了几千元钱的人情费,这对于一年仅一两万元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来说,是一种难言的“痛”。有机关干部说,每次盼着过节能休息几天,可是每到过节却很让他们为难,常常是夫妻俩分开走,甚至还可能一顿饭吃了这场赶那场的。
对于人们对人情消费的无奈与迷茫,归根到底是一个“面子”的观念在作祟,为了保全面子而在心底滋生的攀比心理、补偿心理、和趋众心理,致使人情消费成了一种情感上的“债”。有人常感叹“还不完的人情债”甚至还有人感叹“人皮好背、人情债难还”,当人情消费不再是“情”而成为“债”的时候,这种畸形的消费给人们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负担。
一个家庭的生活支出,除了人情消费之外,更重要的还有维持赡养老人、孩子学业、治疗疾病、衣食住行等重要基础性消费。对于一个中低收入的家庭来就,必须量力而行,正确处理好人情消费与家庭基础生活需要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父母、妻儿的亲情和生活基础为代价去为“面子”做秀。首先要从思想上消除盲目攀比与随众心理,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要理智地看待人情消费,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送礼对象,要根据家庭收入情况考虑送礼的单次金额,慎防负债送礼。
此外,要防止人情消费的功利化。当人情消费成为求人办事、下级巴结上级等功利情的消费时,人情消费就会逐步成为腐败的源头。防止人情消费的功利化和贿赂化,得从加强廉洁意识教育入手,教育握权的官员要认真守好自己手中的权利,慎防从人情消费掉入“官情消费”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