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今天是周六是儿子要去奶奶的家的时间,每个周六我都会带儿子去奶奶家,可今天这孩子说什么也不去,哭了得有半个小时,可我还是让他按照我意思必须去了,走之前我费了半天功夫,什么招都使了,可是坐在车上他还是大哭不止,我对他说:“妈妈带你去买好吃的,好吗?”儿子说:“买完吃的我也不去!”我又说:“好孩子,我们每周都应该去看爷爷奶奶,到了那里妈妈会一直陪你玩。”儿子还是撅着小嘴说什么也不动,我又说:“你必须要去奶奶家,因为爷爷奶奶是爸爸的爸爸妈妈,就像姥姥姥爷是妈妈的爸爸妈妈一样,我们必须要孝顺,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去看看爷爷奶奶。”可他根本不理会我和他讲的道理,还是一直哭,还大声对我说:“我以后再也不去了!”我没有办法只能哄着他说:“宝贝,今天妈妈答应你我们去看看爷爷奶奶吃完中午饭就回来行吗?爸爸给爷爷奶奶买了东西我们得负责送过去啊!”我连拖带拽还同意抱着他,才把他哄出了门,他就那样打着挺一直哭一直哭,还特别委屈,问我为什么要这样,还让我掉头往回开,我没有听他的就一直往奶奶家的方向开,路上我想尽一切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逗他笑,总算是好了。到了奶奶家他和爷爷玩,我去看电脑,他突然跑过来对我说:“妈妈,你说话不算数,你说到了奶奶家你一直陪我玩的!”于是我马上放下电脑陪儿子玩。中午吃完饭,他突然趴到我耳边对我说起了悄悄话:“妈妈,你答应我吃完就走的!”我恍然大悟,本来就想随便说说以为到了这他就忘了,谁知他一直记着我说的话,于是我决定吃完饭带他回来,因为既然我答应了他就一定要说话算数,但是通过这小小的事件让我心里开始有了不小的反思,那就是教育问题,特别是叛逆期的教育问题!
从小对儿子的教育就是我最小心谨慎触碰的问题,我很担心因为我的某些教育理念不够正确而影响了他成长的方向,我很怕因为我的一个小小失误而没有把儿子教育好,其实对于儿子我没有过分的要求,我从不奢望望子成龙,只希望他每天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就行了,但是在做人的基本道德培养上我始终尤为重视,又小心翼翼,作为男孩子,我希望他有责任感,敢担当,要孝顺,诚实待人,善良勇敢,能够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人!
所以我从来都是以身作则,作为一个女人,我始终认为我是一个好女儿,好老婆,好妈妈!尽管老公经常周六不休息,可我还是坚持每周六自己带着儿子去爷爷奶奶家,我是希望他能够懂得最基本的孝顺,也希望让爷爷奶奶能够每周见到孙子高兴,要是以我的性格,是绝不会顺从他的,因为我从来不主张溺爱孩子,今天的这件事是没有商量必须要去的,这是规矩。但是今天我没有用我一贯的强硬手段,儿子哭的很伤心,不是因为心软,是在反思我的做法是否正确?有没有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呢?原来看糖豆幼儿园好朋友的博客,有一次他不想去奶奶家,妈妈就同意了没让他去,可我却逼着他必须去,这样对吗?但是,我知道也决不能一味的顺从,万一他以后也不想去就真的不去了吗?肯定是不行的,还得慢慢来,这么大的孩子已经进入了人生中的第一叛逆期,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就拿今天这件事说,中午吃完饭他想走为什么不大声的说出来而是在我耳边悄悄地说呢?因为他完全明白,他懂事了,他知道如果不是小声告诉我爷爷奶奶一定会生气的。或许他并不是真的不想去,只是对于一个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我总是强迫他按照我的意愿去做,他就越来越逆反了呢?
糖豆不像小时候那样言听计从了,我是不是应该高兴呢?因为他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我是不是应该反省自己呢,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为什么非要让他按照我们大人的意愿去做呢,他也有自己想做的和不想做的,我是不是应该改变自己呢?在不违反大原则的问题上,我是不是应该尊重他的意见,而慢慢引导他呢?曾几何时,他开始用“我”字了?开始说“不”了?开始皱着眉头说:“我就不想!我再也不理你们了!……”太多太多的教育问题还得要我们八零后的父母们慢慢揣测吧。
转载第一叛逆期的一些解读:
孩子在3-5岁和12-14岁这两个成长阶段,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往往家长比较重视青春期的叛逆期,而忽略了孩子的第一叛逆期。
为什么小孩子会有第一叛逆期呢?
首先,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他们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因此就会产生反抗。
其次,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原先,孩子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因此,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第三,许多方面发展得不成熟。
三岁左右的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吵嚷、哭闹等。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其实,他们无非是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三岁的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也还不高,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常常显得“死心眼儿”,比如,他们的时间概念还不强,因此哪怕告诉他只等五分钟他也不能忍耐,凡想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反抗行为。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
所以,做家长的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容许他反对你的做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