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坐者:高松

2022-04-07 08:10:01
标签: 社会学艺术 艺术改变乡村 豆腐 文化 美食

豆腐  |坐者:高松 

豆腐……,豆腐……!我经常听到这个声音,已经分不清是梦里还是现实。走过的乡村太多了,说是为历史留下记忆的记录,可是不知不觉中已经记忆混乱了,只剩几个味道、几声吆喝、晨雾鸡鸣……。我是正语、反语、老姐(解)、新姐的都爱吃豆腐,叫我豆腐男、吃软的、豆叔、逗哥……,随便开玩笑吧。

据说在英语、拉丁语和俄语中soybean表示大豆,发音源自中国的“菽”,这字还真是很形象,很幽默呀。正经的大豆历史与什么刘安发明豆腐,有好几千年历史可追溯,是“国菜”是“植物肉”等等,就不想搜索抄袭引用了,以前也在老门牌系列中的“豆腐巷”篇聊过一些。今天就是“扯”,扯豆腐的闲话。开扯……

我看豆腐就是传统食品中的“第一奴”!加工制作的流程就是改变扭曲压榨的历史进程,成品的无味、无形、无性之态,也是基础社会构成民众的缩影。豆腐八面玲珑的适合变身各种形状,豆腐各路全修能与任何食品通婚,豆腐一直很亲民、很便宜、很在地现场……。总之是中国食品中的“第一奴”,也是江湖第一大帮派“豆腐教”的成员,它已经各地自然连锁分舵千千万,是目前比“基因教”小的二类主干成分文化分支。

豆腐被历史夸赞的没边了,还有了多少德,多少品,无数赞美,胜似美人腿。如果只是一种生存食品,没有什么不好呀,为什么夹带那么多意思形态的输出,为什么感觉夸赞“豆腐”是在维护什么体系……。不能聊了,再聊会敏感发不出了。

豆腐……,豆腐……!是走失的孩子叫“豆腐”吗?是寻找几千年的苦娃子叫“豆腐”吗?它被锁链栓在了一个个角落。我们习惯了习惯,我们接受了接受,我们不反思与思考了,我们不知不觉的被某些思想“豢养”。我们都是不同角度的“奴”。

本文偏离集体认知,只是希望都多些思考,楚门的世界无处不在……

我们如果还称自己为人,别放弃寻找“奇点”……

2022年4月7日  北京小汤山  高松

*文中图片是在犁桥艺术村驻留期间和平村拍摄,犁桥艺术村也复建了一处豆腐坊,也是乡村文化的一个实物纪念馆。

《高山流水文献馆》在城市变迁中打捞不该沉没的人类余温!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