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很多远行的人,不敢说爱你!因为你已经有些“冷漠”了!《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84尚书里

标签:
高松老门牌矿脉艺术南京地名社会学记录社会学艺术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84
尚书里(1-225号)南京白下区,大光路所。东起尚书村,西至尚书巷,因尚书巷得名。曾名“新房子”(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因尚书里此处原为空地,1910年建270间新房,名新房子。
尚书三兄弟地名必须要说明一下,尚书巷位于大光路西段北,解放路南段西侧。南起大光路,北至八宝东街。因明代吏部尚书倪岳居此,故名。曾名崇礼街。倪岳为人正派,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受到人们的尊敬。为了纪念他,人们将其所居里巷命名为尚书巷。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南京市时曾住此巷。尚书村位于明御河南侧,南接大阳沟,北至八宝东街。建国初有村,因临近尚书巷得名。
2003年我在南京尚书里的拆迁工地上,看到四处散放着一堆堆明城墙砖,这些墙砖上大多刻有精美的文字。在拆迁中没有被严格重视,拆迁工人们也不懂得爱惜,用大榔头对着墙脚跟就是一阵猛敲,然后工人们一起用力将墙体推倒,很多城墙砖都被敲碎了、摔坏了。这些城墙砖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在一块墙砖上,刻有“x甲陈茂x窑匠章x造砖人夫x”的字样。据这里曾经的住户丁女士介绍,有个院落是当年石门坎轧钢厂的住房,后来被房管所收了去。她是1958年搬到这个地方的,在这个用明城墙砖修建的院落里,住着14户人家。这些屋子的砖块是从光华门城墙上拆下来的。尚书里的砖块被确认真的是明城墙砖,是具有价值的文物,但就是因为如此,也产生了黑市交易。拆迁头们暗中藏起明城砖,等“铲地皮”的与某些园林景观设计行业人士交易,我知道的最低卖30来块钱,还有特别字体与白瓷的卖到几百元,后来听说在夫子庙古玩城卖到大几千了……。后来有个民间名字“城墙村”,说的就是尚书村与尚书里这个区域。不断崛起的钢筋水泥将老城的街巷包围和吞没,太多金陵石城的街巷在不断消失。南京城每一条老街巷都有过往与传奇,每一块砖瓦都饱经沧桑充满泪痕。当轰隆隆的推土机碰创、敲击、碾压,它们无力抗争,我们也只是旁观,我恨自己没有阮仪三的勇气!只是记录收集古井、回廊、窗棂、门头、拴马桩的可能遗骸......。我离开南京可能也是看不了苍白的高楼林立,无法接受那泛起的霓虹与水银灯……,南京一条条老街巷在彻底消失不见,永远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风景,失去的将不再重来,唯有记忆中的印象。我每天吟唱的不过是那首重复的歌,“鹿港小镇”……,眼泪是你的好朋友吗?她会随时陪伴我温暖我,她又来安慰我了,她今天有些苦涩,今天来的匆忙,只是薄纱睡衣飘飘而至……,南京!很多远行的人,不敢说爱你!因为你已经有些“冷漠”了!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10月26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