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南京哪知东北少年愁,你们差点就看不到被活埋过的老高!《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72清凉山

标签:
矿脉艺术社会学记录南京地名社会学艺术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72
清凉山(1-89号)南京鼓楼区,五台山所。南起龙蟠里,北至广州路。以清凉山命名(龙蟠里至清凉新村一段,已辟建成虎踞路)。清凉山又名石头山,“石城虎踞”即指此山。战国时,楚威王曾建金陵邑于此山。宋移建幕府山的清凉广惠寺于此,故名清凉山。海拔63米。(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这个清凉山真的不需要我来聊了,信息太丰富了,你自己手机搜搜就都有了。什么扫叶楼、驻马坡、南唐古井、清凉寺、崇正书院等等。清凉山89号公馆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1937年抗战后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桂系军阀白崇禧在南京时的秘密居所。2006年市园林局出资迁出在此居住的市民,在清理复建中我意外在垃圾堆中发现这块门牌。后来知道这里申报了民国保护建筑。好了,正事就说这些了。聊点一生记忆难忘的事,我被活埋过你还信?东北有个传统就是冬天“挖菜窖”。
据说我小时候住的是辽宁鞍山原日本警察所建筑,冬天都是烧暖气的统一供暖,我们院子里还有一个超级牛的大锅炉房,很高的烟囱,内部设备齐全,听老人讲这就是日本人警察所时期的专用供暖系统。每年大约九月份就有人开始在公共院子中选址挖菜窖了,一有人开头,马上就是一场挖地大运动,家家抢着划地占位置。远观绝对是一场自掘“墓地”的场景,挖着挖着就一人多深了。大家都明白一定要赶在冰冻之前完成挖地窖这事。那为什么都挖地窖呢?因为东北冬季主要蔬菜就是大白菜、胡萝卜、雪里红、大青萝卜、大红萝卜等等,而保存这些只有挖菜窖是最好的办法,是东北人千年传承下来,活下去的绝学法门。还有就是太穷了,入冬前买大白菜才几分钱一斤,到冬天就好几角钱了。严重时还要街道按人口配置发限额票,所以买菜那些天路边街道到处是大白菜堆,排队买菜的场景回想起来又想哭了……。买完菜就进入各家晾晒大白菜阶段,除了走道的地方地面都是晾白菜的,晾过之后白菜会收紧一些适合长时间保存,还有一些被严格挑选削叶整理的,是用做积酸菜的,开水冒过后一定注意不能沾一点油星,不然全缸菜都会烂掉,还有缸上压石的力度也是关键。其它晾晒过的大白菜入窖,窖中主要是大白菜,还有几个小洞分存各种萝卜。家中男孩多的,会把菜窖挖的很牛,两室一厅的地下小世界,冬天偷偷抽烟与搞对象的专用场地。咱家的菜窖毫无疑问的是我挖了,我水平有限,选址经验不足,挖好后我还没出来就一面坍塌,多半个人被埋,好在周围有多家干活的邻居,及时把我救出,满身满脸是土的我只有两只眼睛闪亮。很多年后我在史泰龙的电影《第一滴血》中也看到了我。菜窖挖好要用木棍搭好后铺塑料布再铺旧棉被,再铺塑料等后盖土封顶,还要留出一方孔装门加锁,这可是一家一冬一起活下去的加油站!开春的时候解冻了,走路不注意踩错了,还是常常有孩子们被活埋,但没听说有被埋死的。收工,省略几万字很正常,很多细节没展开,等哪位导演拍出来吧!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10月14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