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爱回到老门牌的养老院,70、80年代老军帽与东北装回味无穷!《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66平爱村

标签:
社会学记录老门牌高松南京地名社会学艺术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66
平爱村(1-78号)南京玄武区,梅园新村所。南起汉府街,北通黄家塘。1946年国民政府译电员黄镇波等合伙在此建宅,以黄妻“平爱”命名。(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平爱村地名现在已经几乎被彻底抹去了,2003年前后是她最后告别时的最后时间,城市舞台的灯光还没来得及追光她,她就谢幕了,是那种都不需要返场的退场,从此回到“老门牌博物馆”老门牌的养老院休息。平爱村具体位置是南京总统府东侧,原城市小铁路国府站东侧地块,也是国民政府旧交通兵团所在地。我还在1995年时见过平爱村巷囗对面的汉府街长途车站,大概到2000年后才拆吧,这个记的不太清晰了。汉府街长途车站运行时,出站口有很多一块板子的地摊,卖茶水、卖水果等等,我是没有买过,据说很便宜的,就是那个年代给下车人解渴吧,我猜几分钱一杯茶水吧?角钱一个水果吧?但对于普通百姓悄悄在这卖点茶水补贴家用还是很重要的。总统府周边区域的出新改造,消失了很多老地名,有南京同道朋友总结整理过,我就不引用了。但这些相互交织的城市街巷老地名在我这里是有精神连接的,不应该被割裂与消失。换个话题聊吧!
你们还知道东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延续着“军装”,在这个军装时期有过多少“虎子”折翼,就是买不起军装的人抢军帽与将校呢大衣等,还有很多因此被判刑与死刑的。军帽更是关键的标志,是你个人形象的标配,军帽要在枕头下压出褶皱才是正道,当然褶皱也是要有要求的,压的自然像是刚买来的新品一样,如果你每天都让人感觉你戴的是新军帽,那你就牛了,东北话就是你可以“立棍”了。但立棍后的命运你要想好了,可能就是被“掘棍”,就是被“干”被折被打被抢的意思。我老家鞍山当年的人最能装,各种“装”的都传奇了,还有狠人牛人都得有“将校呢大衣”与“校毕”,就是一定是六七十年代正宗军品货色。“校毕”还分黄色陆军与蓝色海军的,如果你上衣是黄“校毕”,下裤是蓝“校毕”,那请接受无数注目与羡慕吧,你已经自带灯光了,现在我的口头语就是你“炸街”了。为什么呢?因为“校”字是军队中的“将校”意思,“毕”字我可能用的不够准确,是一种当时很少见的布料,很厚实很保温,成衣都有内衬与军章印号等等。“将校呢”就不解释了,但大衣一般都是披着最起范……,装的时代还在继续,换了产品而已,世界名牌就是找到了这个“行为经济学”射程内的心理营销。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10月8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