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被改为牛市街,这是脑子进水了吗,画蛇添足的傻X!《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62牛市

标签:
社会学记录老门牌高松南京地名社会学艺术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62
牛市(1-84号)南京秦淮区,李府巷所。南起新桥,北至上浮桥。相传此巷靠近牛集市,故名。(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牛市精准对焦是秦淮区中华路西,内秦淮河东北岸。宋《景定建康志》称:“牛马市、谷市等,皆边淮列肆。”明代《南京城图》亦标有此街。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载:“牛市,在饮虹园桥(新桥)东北,西临淮水。”古代此街东口曾为卖牛买马的集市,故名牛市。南京疯狂拆迁的时期,牛市64号成为关注热点,而我恰恰最生气的就是这个角度。牛市64号应该保护是正确的,但把一条街拆了,一大片老城南拆了,怎么就变成只谈论牛市64号的问题了?这是一场偷梁换柱的逻辑游戏吗?
古建保护,无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南京,牛市古民居修缮保护也陷入过拉锯僵局,住户、开发商、政府部门各有为难之处,只因古建保护遇上了私人产权。南京老城南地区,在一处杂草乱石和简易围挡内,孤零零地矗立着一栋破败的古建。牛市古民居——这座南京市文保单位历经200多年风雨,在几轮拆迁中都“幸存”了下来。相传,这里曾是清道光年间南京一位秀才的住宅,宅中曾开绸布货栈;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曾是热播电视剧《秦淮人家》的取景地。这座清代古建共有六进。现在后四进的大门开在颜料坊49号,前两进的大门是牛市64号,两者一墙之隔。老居民回忆小时候的牛市古街:天蒙蒙亮,就传来酒酿元宵、藕粉桂花糖糕的叫卖声,邻里间夜不闭户,夏夜常在一块乘凉。……不想聊了,变迁时期总之各种扯皮的事没完没了的开始,各方都找到了正确说词与答案,结果就是按兵不动的静观其态。扯吧!好像生活的真理法则就是扯皮。
南京每12年一次的就会出现,各种媒体马年说马、牛年说牛、狗年说狗的活动。老城南的牛市就是12年一轮回的被反复提及。古代商人聚集议事的地方被称为“会馆”。曾经位于牛市的湖州会馆一度是明清南京规模最大的。史料记载,会馆原为明代正德年间按察史李熙的宅邸。当时,李熙上疏请求诛杀权宦刘谨,遭到设计陷害、削职为民。虽然后来刘谨被诛,但李熙始终未被平反。由于牛市旁有饮虹桥,大家尊称李熙为“饮虹先生”。现在听说新建后有个“牛市街”四六不通的GS牌坊,多了一个“街”字,就如同你跟别人介绍自己说你是“人”一样的多余,就更不说什么地名学的定义规则了,好像现在的规划者都是SB一样,不学习一点常识吗?说你是王八真的对不起王八!起火了,收工。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10月4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