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桥风雨飘摇千年,见证南京城市变迁!《我与老门牌的故事》

标签:
老门牌高松南京地名社会学艺术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56
内桥湾(1-38号)南京白下区,中华路所。(40-80号)建邺区,升州路所。东起内桥,西至绒庄街。地址秦淮河南侧,巷形弯曲,与内桥相连,故名。(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内桥湾因内桥得名,所以内桥就成了推理探案,寻找内桥湾的源头。据说白崇禧故居墙上挂有一张《临桂白氏世系表》,表上介绍,临桂白氏系元朝回民,始祖伯笃鲁丁是元朝进士,居江宁府﹙今南京﹚水西门内桥湾。内桥是南京最古老的桥之一,不仅仅历史悠久,桥名更改次数也是比较多。内桥的历史要追溯到南京历史上的杨吴时代。杨吴时期,在今洪武路地区建了一个“金陵府衙”,范围是淮海路以南、内桥以北、王府园以东、太平南路以西。南京是杨吴的西都,杨吴由杨行密所建,他把扬州定为东都,而把南京定为西都。虽然杨吴不久后就为南唐所取代,但是这个政权却给南京留下了一个珍贵的财富——金陵城和杨吴城濠。南唐时期,“金陵府衙”被改为“南唐宫城”,内桥以下的河流变成了护城河,宫城也叫“大内”,因此宫城南面的这座桥就叫“内桥”。当时虹桥(今内桥)所对的南门,为南唐宫城的正门,皇帝进出皇宫,都要经过这座桥。虹桥的作用,也相当于故宫门前的金水桥。并且当时的内桥也是有三座桥组成,中间的桥是皇帝专用,大臣只能走两边的辅桥。现在中华门北侧的镇淮桥,是南唐金陵城的南界,镇淮桥到虹桥这段路,正是南唐时期的御道。这条御道,基本上正和现在的中华路重合。记得2007年在位于内桥北侧王府园一处工地上,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队寻找明代朱元璋的吴王府遗址。队员惊奇地发现了一处宋代遗址,根据遗址的规模以及相关史料记载,这里是800多年前南宋南京最高政权机构———建康府治遗址,当年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就在这里办公。
《上元县志》:内桥在御街(中华路)北,(南唐)宫前桥也。宋政和中,蔡嶷重修,又名蔡公桥。(赵构)南渡后,建行宫于此,改名天津桥,不忘西京,故以名之(西京大内前桥)。北宋政和年间,曾一度改名为蔡公桥,据说是当时的南京地方官员蔡嶷重新修葺了内桥,百姓因此感谢他,为纪念他而以人名命名此桥。南宋时内桥曾改名为“天京桥”,其中蕴含着特殊的政治意义,一座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地位。1992年,内桥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9月28日 上午5:55 23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一句话:我非常祈盼能实现世界独一无二的《老门牌博物馆》梦想,希望有超前思维者合作,绝对艺术、历史、情感、社会学汇聚的人文景观流量地标。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