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祖师庵盐仓桥定乾坤,小巷深处藏奇事,祖师庵旁车马流,南京!《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54

标签:
老门牌高松南京地名社会学艺术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54
南祖师庵(2-59号)南京鼓楼区,挹江门所。南起虎踞北路,北至中山北路。相传清朝此处有座“祖师庵”,此街位于庵南,故名。(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在走访中还听说南祖师庵在1966年更名为“群英南街”,1981年恢复现名。这里还有南祖师庵八巷居民区,北祖师庵有近百户号牌,曾用名“群英北街”,南起盐仓桥,北至建宁路。此街位于祖师庵之北,故名。据说南祖师庵,过去这里曾是饲养骡马驴,以及货物运输、马车旅店、贩卖牲畜的场所,祖师庵的庵堂就在附近的驴子巷里,是尼姑庵。庵内不供奉佛祖,而是太上老君与周文王。根据吴承恩《西游记》的描述,太上老君收服青牛,将金钢做成拴牛鼻的钩子,有仆牛服马之功,故被从事骡马运输的人奉为祖师。供奉周文王是周文王渭水访贤时曾给姜子牙拉过车,后世以独轮车、板车谋生者也就遵奉周文王为祖师。据有关文献记载,南祖师庵建成于1919年,比北祖师庵晚了半个世纪,庵内曾经有一位住持名叫净七。在南祖师庵最南端,如今的双门楼宾馆内,一座门牌号为虎踞北路185号的乳白色建筑,曾经是当年的英国驻华大使馆。此建筑坐北朝南,高二层混砖结构,立面为柱廊式造型,房屋转角处是三根圆柱鼎立,白墙红瓦,雍容典雅,内部装修均为原木地板,此白楼北侧另有一幢小红楼也是坐北朝南柱石门廊装潢考究,两楼呼应默契,宛若脉脉含情的一双情侣。这幢双峰并峙的建筑始建于1922年。南祖师庵7号,我记得一家公司大院内有俞大维旧居。俞大维旧居建于1929年,坐北朝南,楼高三层,部分为二层,砖混结构,黄色外粉与红砖结合墙面,红瓦四坡屋面。建筑的东侧面为半圆形,三层均建有宽式阳台,内为木制楼梯。楼前有树木蓊郁,浓荫如盖。俞大维在民国历史上也算是一位大名人了。他是曾国藩的外曾孙,获得过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又曾两次到德国研究数理逻辑。吴宓说:“哈佛中国学生,读书最多者,当推陈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维。”俞大维与陈寅恪是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同学。陈寅恪母亲是他的姑母,而陈寅恪的妹妹则是他的夫人。但俞大维并未在学术上发展,留德期间,他在陈仪的提携下就开始专事军火采购业务了。俞大维归国后在1933年初任军政部兵工署署长,1946年任交通部部长,1949年底去国远游。1954年就任台湾“国防部”部长。俞与蒋经国是儿女亲家。俞嗜书如命,藏书颇丰,还酷爱京剧。他1993年病逝,享年97岁。这才是小巷深处藏奇事,祖师庵旁车马流!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9月26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