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木屐,喀哒喀哒,这条木屐巷在最后证明木屐历史与鞋业发展~《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47木屐巷

标签:
老门牌高松社会学艺术南京地名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47
木屐巷(1-22号)南京建邺区,止马营所。东起仓巷,西至莫愁路。清乾隆时,有做木屐拖鞋的作坊居此,故名。(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木屐巷位于水西门内。明代为“八爪金龙巷”的一个爪。2008年我就拍摄过木屐巷7號,一座保存十分完好的三进院落。王瑞华老人說,这座院子传到自己已是四代了。在第三進堂屋上方,还保存着南京我寻访中仅存的几个祖宗閣之一。在老城南保存如此完好的传統院落也已越来越少了。木屐巷10号曾是“湖北会馆”。还有木屐巷5号的斜门也是南京老建筑中特殊的符号,这个也是我南京老街走访中几个的代表之一。木屐巷虽没有辉煌的历史和著名的人物,但在说到老南京地名时,木屐巷每每被提起。究其原因,南京古代制鞋业已经比较发达,木屐巷因靠近明清时一直是商贸聚集地的评事街一带,所以生意兴隆,名声在外。
说到木屐巷就不能不说木屐。现在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木屐,它是古人穿的一种木底鞋。古人称鞋为“履”,“屐”是一种有齿之“履”,其构造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这就是“屐”的基础,通常以木料为之,作鞋底形,上钻有小孔数个,以穿绳系;二是绳带,被称之为“系”;三是屐齿,被安装在底板下,前后各一,呈直竖状,有扁平、四方及圆柱体等多种,高度在6-8厘米之间,前后高低大致相等。古代没有柏油和水泥路面,即使是南京这样的六朝都城,只有主要街道才有石板和石块铺成“马路”,而其他地方都是泥路土道,遇雨一片泥泞。而木屐由于底部是木板,加之装上双齿鞋底高度有所增加,与地面接触面积减少,因此,在没有胶靴的古代,木屐就成了老百姓对付雨雪天泥泞的理想选择。从一句唐诗,“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与一句宋诗“应怜屐齿苍苔”,就知道在我国,很久以前就有木屐了。直至清朝,木屐还照样地盛行。多情公子贾宝玉就常常穿木屐。通常是在下雨雪时当套鞋用,即将它套在所穿鞋子的外边,以防把所穿的鞋子打湿了。为了穿得长久,木屐一般都用质地坚硬的木头做成。从一些老者的嘴中不时还冒出这样的话:“木拖、三年好拖,拖了三年还可生火”。木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木屐是汉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木屐是有齿的“履”
相当于现代“高跟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塑料凉鞋和塑料拖鞋没有流行之前,不少南京人夏天都穿木趿板,趿板就是没有“齿”的木屐,当时有一种专门加工木制品的“车木”作坊,冬天生产木嗡和陀螺,到热天就大量加工木趿板。由于当时穿趿板的人非常多,到了夜晚,街巷到处都有木趿板拖在石板路面上清脆的“喀哒”声,如今已成为“绝响”。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9月18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