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庆里告别青村、海山村弟兄,与雨花巷、邓府巷、同仁里回到记忆中!《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43同庆

标签:
高松老门牌社会学艺术南京地名社会学记录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43
同庆里(1-36号)南京玄武区,新街口所。位于青石街东段。民国期间,有个上海人在此开同庆洋行,故名。(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说同庆里一定是从青石街开始的,青石街是一条百余米长的巷子,巷子北侧是一排民国建筑。这些民国建筑都是砖混结构,仔细看还有两块石碑,分别写着“青村”“海山村”,这是我离开南京前的最后记忆。城市变迁,据说如今,“青村”“海山村”已经人去楼空。但前些年这些民国建筑背后出现过一块考古工地。根据南京市相关规定,土地出让前,要对地下文物重点埋藏区先考古。青石街地块就是南京市划定的地下文物重点埋藏区之一,是六朝核心区。大约六朝文化层在距离地表三四米之下。根据之前的考古发掘以及相关史料推测,此地在六朝皇宫西墙外。2008年曾在新街德基广场工地废井中出土鎏金佛像,大约造于公元527年,这些佛像都是嘴角略微上翘、面露微笑,被认为是“六朝的微笑”。
青石街同庆里可能都是将在地图上消失的地名,当年青石街小学的少年们今天回不去了。青石街20号有个诗意的名字“青村”,这是一个由叫李锡五的人在民国二十三年时为这个院落提名。青石街有名子与影响力的院落还有:海山村,同仁里,同庆里。据说于佑任的故居曾经据此不远,还听说原先的青石街派出所旁边有栋西式风格的小洋楼是孔祥熙寓所,可以感觉到当年这条街徜徉着怎样的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文人雅士……。总结的说青石街是一个还没来得及拆的几点民国建筑。这条不足百米的“破烂”街道曾是民国时期的“联排别墅”。据说,雨花巷——邓府巷——青石街一线是民国时期的中高档职员宿舍,这里曾住过国民党高官、飞行员、日本银行职员。早在2003年前后,邓府巷已经拆迁,这一线最后也许只剩下青石街这一“孤岛”。相传此街曾有几块大青石板,故名。青村是青石街最神秘的地方,它建于1934年,有人说,青村是中国桥梁茅以升亲手设计,国民党当时一位高官买了一亩地所建。这位高官买地建房是想作为自己的官邸,所以建筑的设计施工是极为用心与考究,施工队是当时建“美龄宫”的原班人马,大玻璃窗户,采光通风都好,家中浴缸、抽水马桶等现代楼房里才有的设备一应俱全。看过媒体报道说此地改造后将保留“青村”“海山村”这两栋民国建筑,做到修旧如旧。当年这里拆迁或搬迁是出过不少风波事件就不聊了!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9月14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