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子巷里驴子多,驴子五香美味没法说,上酒吧!啥也别说了~《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39驴子巷

标签:
高松老门牌社会学艺术老门牌博物馆南京地名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39
驴子巷(1-36号)南京鼓楼区,挹江门所。南起北祖师庵,北至建宁路。相传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奖励毛老三驴贩子而得名。(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与驴子巷呼应的还有驴子巷后街有42户号牌,位于驴子巷西侧,挹江门外城墙根,以驴子巷得名。下关地区仪凤门外的驴子巷是一条下关老街。曾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清朝末年在这个平凡的巷子里住着一位平凡的驴行老板毛老三,他有四十头驴子。当太平军即将打进南京城时,守城的清军决定逃离,找到毛老三雇用毛驴驮运财宝,谁知刚出南门就碰到太平军,押运的清兵仓皇逃命,惊恐的毛驴驮着财宝四处狂奔,不知去向。愁苦一夜的毛老三,第二天惊喜地发现四十头毛驴一只不少地回来了。人们都知道老马识途,却不知驴也认家。望着驴背上的财宝,胆小的毛老三怕惹来杀身之祸,决定将财宝献给太平军。东王杨秀清大喜,下令给四十头毛驴披红挂绿,让毛老三牵着在南京城走街串巷,风光了一把。毛老三因祸得福,他居住的巷子从此被人们称为驴子巷。又因为此处有多家经营钉马蹄掌的作坊,也叫马掌巷。清代此巷有人开当铺,又称当铺巷。直到1950年,又重新更名为最初的驴子巷,并沿用至今。
还有说法是这条老巷,是清代市中心往长江渡口的必经之路。巷内住了不少赶驴的运输专业户,驴子多,“驴子巷”便被人叫开了。驴子是清代南京人喜爱的运货、代步的工具。南京驴子多还可从以下文献看出,江苏盐城人蔡云万的《蛰存斋笔记》说南京:“驴子多、大脚仙多、红顶花翎道台多。”驴子多了,南京的“五香驴肉”便因运而生。南京五香驴肉清香鲜美,香而不腻,烂而不散,曾远近闻名。听老人说,那时卖驴肉的有担着沿街叫卖,有在街角一处设摊,挂一盏风灯,挑一布帘,上写四个大字:“五香驴肉”。摊前一张方布,上置一方形大玻璃罩,里面堆着大大小小的驴肉块。肉呈深黄泛红色。客人选好了肉块,摊主便帮你细细地切得极薄,洒上黄茸茸的五香粉,香味扑鼻。
我这低俗的本质看样是改不了了,谈什么都能拐到吃的事上,这几天在安徽铜陵要参加犁桥村田园艺术驻留计划,又是老朋友又是水乡风情,还有新鲜的时令野菜,又是把持不住自己了,开始肚子大起来了,怎么办呀?人间美味总是在撩拨我,我决定接受这些诱惑与丰美。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9月10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