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膀胱换门牌,矛盾的螺丝刀暂停《天光里》历史剧目的现场灯光!《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05天光里

标签:
社会学艺术高松老门牌矿脉艺术南京地名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05
天光里(12-14.18号)南京下关区,车站所。南起天保路,北至铁路埂。1890年,因临近天主教堂得名。(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这里因当年的天主教堂得名的街巷地名还有几个,这几天都会聊到。而这些都是围绕大马路的支巷小街,所以大马路是历史中心,它们就成了跟班小弟。大马路位于南京市下关地区,南北走向,北到江边,南接商埠街。此处集中了数座建于民国时代的精美建筑,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下令修筑大马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拓宽。自晚清开始,由于大马路毗邻商埠码头,成为通往南京城内的主要干道,车辆往来如织,运输业的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大马路曾是南京市最繁华的商区之一,中国近代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开埠通商活动都发生在这里。故南京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的说法。下关老城区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大马路打造成高密度混合商贸街区,保留民国建筑物和天光里历史街区为核心。所以天光里部分老建筑幸存,被修缮利用保护。天光里这块街牌是用“膀胱”换来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这块牌子安装在公厕的墙壁上,每次去跟守都要自然的去公厕方便一下,跟踪的前后有二十几天,所以都“没货”供应了。最后在几乎周边无人的状态,我提着胆怯、贪婪、矛盾、羞耻、紧张、无奈的螺丝刀行动了,取下这个曾经的“天光里”。历史剧场的灯光瞬间暗淡,红色的天光里暂时落幕。一场百年的音乐剧场结束,我总感觉有一天,这块天光里的魂会回到现场,再次点亮新的“天光里”。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起,法国天主教开始在大马路西建教堂,其后陆续有各式建筑开始兴建。民国五年(1916年),法国天主教在下关大马路西面一带的天光、天保、天祥等里弄兴建住宅房屋群。民国八年(1919年),下关“已有烟户万余家,商户数千户。”此后大马路、二马路(今下关米厂附近)、三马路(今营盘街一带)街市相继形成,成为旅馆、浴室、茶楼、戏院、绸缎庄、成衣店、钟表、钱庄、银楼等商号密集的闹市。当时沿大马路一带设店经商,可谓巨贾云集,商铺林立。那时候大马路的鞋帽洋货店一有新货,南京城的太太小姐们就会闻讯赶来。那是货多,款式又新,追求时髦的人喜欢来转转。民国二十九年(1941年)6月17日,《南京新报》刊载的“国都咽喉下关之描述”一文称:“下关遭日军破坏后,化为一片瓦砾之场,损失极大,市面之凋零、冷落异常。”如今大马路仍留有当年“庆华鞋帽洋货炒庄”、“大西洋钟表眼镜公司”等商店被炸后留下的残迹,门头的字迹斑驳,给人以浓郁的历史沧桑感。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7月24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