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487:潭柘寺下塔林概览(下篇)#高松文献馆#2018年12月

标签:
城市记忆历史行学文化保护老建筑 |
分类: 北方记忆 |
因为塔林区还没有对外开放,只能下次再来欣赏细节之美了,但上下院塔林的气势真的电到我了!
【参考文字】
现在,,潭柘寺塔林仅余寺前上、下两院,上塔院27座塔,下塔院44座塔。另外寺内及周边有6座明至民国时期僧塔。上塔林多为清代高僧墓塔;下塔林则为历代高僧,包括印度高僧塔。这些墓塔建造的朝代为金、元、明、清代。
据寺志记载:寺西北莲花峰上有唐代天宝年间建造的华严和尚塔,寺西南莲花峰的山腰有后唐从实禅师和清代源谅律师的墓塔,寺南还有南辛房村塔院,均因年代久远和人为破坏,许多僧塔早已无存。
这些塔墓有木制的,有石制的,有藏式的也有汉式的。在众多的塔墓中其外表形式不一,而内部结构则大同小异。潭柘寺规模宏大,寺里的僧人多时有四
、五千人,而最少时也有四、五百人,僧人内部管理严密,级别层次分的很清楚,不同地位的僧人死后,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同。主持死后可以从正门抬出,大和尚死后要从侧门抬出,下层和尚死后就必须从后门抬出了。大和尚是一人一墓,而塔墓也要根据主人生前的地位高低,在塔的层数,塔的大小,塔的材料等等多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分,下层和尚死后则合葬在万人塔中。
《高松文献馆》在城市变迁中打捞不该沉没的人类余温!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