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2017-12-24 06:46:46)
标签:

城市记忆

文献摄影

行学

垒石

分类: 城市艺术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中国垒石#61:《再场发生》石头与天地的语言交流!#高松垒石#2017年11月

再场:一场自然艺术的朝圣

刘冰

 

当高松邀请我作为他此次垒石实验艺术展的策展人时,犹豫半天终于应允。犹豫是因为自觉专业水平浅薄,敬畏于策展人职业的神圣。应允了是因为自觉能够给他这么多年坚持的垒石试验行为,写点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高松第一个个展是三年前的《老门牌文献展》,他的这个展用了近二十年的媒介储备和思考过程。《再场发生》可以称得上是他的第二个个展,从时间跨度上,又是近十年的积累。高松虽不是艺术学院派的出身,了解他的人都认为上帝赋予他艺术的超前预知能力,思维爆发力是惊人的。90年代后期他的观念作品《终端A.B》和马六明的作品同期刊登国内先锋杂志《芙蓉》。他对观念艺术的呈现是近乎沉默式的爆发,谁也挡不住他作为一个观念艺术家的才华和创造力。用杜尚的话说:“生活本身大于艺术,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这句话意义同样共鸣于艺术家高松。

“我与小松的这次的宁夏之行,让我体悟太多,黄土的情感更深了,微粒的定义与诠释更无法一时说明了!行程中的不好我已忘记,新起步发展的地区都可理解!我也想给宁夏的开发提一点建议:不要用地产开发带动经济发展,这样的荒漠化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的地区,要国际化推广,专业化推广,这里的阳光与土地是最好的实验类聚落!例如:国际垒石艺术双年展,国际法医教学实验山谷。”这段话摘自艺术家高松的新浪博客中关于宁夏之行后的感悟。时间倒退至2011年的5月,场景转换到宁夏银川石嘴山,贺兰山,平罗县鼓楼,大武口古长城等历史场所。在带着女儿高山流水游历记录了这些历史场所之后,艺术家高松提出并确立了一个重要的艺术概念:垒石艺术。谁也没想到这个概念让高松持续坚持试验了八年。可以肯定说,他是国内最早确立“垒石艺术”的概念,并进行系统化,持续化实验的艺术家。一个艺术观念的确立,一定是经过长期思考和切身经验的一种具象化呈现。

垒石艺术和传统的园林叠石完全不同,虽然媒介和技艺手法上,有某些相同之处,其中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叠石,是要通过第三种媒介达到人设的效果追求的实用和审美价值,而垒石完全通过单一的媒介,依靠媒介与媒介之间的自然触点,完成自身的平衡和支撑关系,达到艺术家完全臆想不到的结果。垒石是艺术家技艺的考验,而非多年技术的训练能达到的。蒂埃里•德•迪夫(法国)在《当形式变成态度——及其他》中:“技艺依凭经验,得益于学习和实践,方能传递,它是记忆累加的一种养料,其次是创造力…”。艺术创新的天赋,给了艺术家高松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多年来摆脱了体制内生存的束缚,简化物质生活的累赘,追求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的道路,让高松的艺术走向曲高寡众的状态。

艺术的创作技艺是根植于传统和记忆,得力于艺术家的实践。高松垒石艺术的超强技艺,一方面得力于他多年来勤奋实验获得的纯熟,一方面来自于他的少年时代的记忆叠加。童年记忆中的场景是:经常跟随木匠师的爷爷做家具,跟随建筑师的父亲全国各地跑,周末练摊卖家具,时时跟随医生的母亲医院一呆就是一天。这种丰富宽广的的场域生活成长环境,直接影响高松技艺深层的创作思维和艺术上的救赎感。技艺的历史渊源,给予高松垒石的实验以潜在的支撑和超强的领悟力。在他心壁上一直刻着匠人的精神密码。垒石艺术所体现的匠人精神,是一种天赋的精准度判断,这种判断不是一个个垒石伫立起来瞬间的孤立形态判断,而是结合场所精神气质,自然地貌和人文历史环境所处的地域个性与文化特色的判断。

高松垒石艺术创作,场所性多变,现场即兴性强烈。陪伴女儿高山流水的工作地点的变换,就是高松垒石创作的发生地。西至拉萨、银川、尼泊尔,北到辽宁黑龙江、南至海南五指山,东面的江苏南京、上海、浙江地区就更多了,可以说,高松陪着女儿行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垒石艺术发生现场。高松垒石对现场性的既定观察和确立,与他之前的艺术思考有着一贯的筋脉链接,这就是有历史场所的精神指向,所以我给它概念为:再场,再是因为在之后的出现,原来的自然之物在场,而转换状态后再场再生,既是垒石艺术语言再生,又是历史语境转换。这也是这次展览要呈现的意义之一。

历史记忆场景的判断力和时空感媒介的运用,是高松创作所擅长的。辽宁大学档案学专业毕业,没有让他走向历史档案管理行业,反而给了他艺术创作上的启发和帮助。从他老门牌文献观念架上装置系列作品,可以窥探出他对历史媒介符号的敏锐感,掌控历史记忆性媒介物的超强气场,最终铸造个人艺术语言的唯一性。奥地利结构主义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所表达的观点: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垒石艺术属于大地艺术文化范畴。“一个文化意义的产生与再创造,是透过作为表意系统(systemsofsignification)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垒石艺术首先是对于整体性的调研和强调,垒石艺术,首先强调是人文自然环境的整体部分,对于垒石形态来说,具有逻辑上重要性。整体对于部分是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浩瀚宇宙星河与人赖于生存的地球,必然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我们视觉能看得见的宏观景象,感官能感知的微观事物,与生命场都形成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在中国哲学观上称作天人合一,在西方哲学观上称唯心观论。艺术家一个艺术概念的确立,到通过媒介实验产生的作品,都不可能孤立地去理解,而是要把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解读。对于垒石艺术,这就是地域性的文化性,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的协调与碰撞所产生的再场性。正如霍克斯所说:"在任何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垒石艺术语言,应该是系统性的而非孤立的。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也为:"语言既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只能是因为有其他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既然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因此,对高松垒石艺术语言的研究和解读,应当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出发。令人惊喜的是高松垒石艺术,经过八年的实验和这次集中再场持续发生中的呈现,已经完成这个语言系统性转换和完善。

任何新艺术形式的产生,多少都能寻找到它的母体。高松把他的垒石艺术归纳于大地艺术范畴。大地艺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一批艺术家普遍厌倦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身体力行推崇主张返回自然,让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自然的界限模糊,也就是让艺术融入艺术家生活,艺术家的生活就是艺术,自然就是艺术,大地艺术的观念正契合高松的生活理念和对艺术的态度。抛弃艺术史关联,行动主义者意义上的直逼社会问题的提出。高松一直不习惯大家称他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对纯粹的艺术和艺术家的职业心存敬畏,对艺术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感更为敏感。垒石的媒介是天然之石或是被第一次价值利用后的废石,高松经过多年实验,把垒石的媒介符号有单一之石拓展到石木、石铁、石布等多元化符号表现。

我非常欣赏杜威在《艺术即体验》的一句话:“不管是艺术还是文明,只要艺术成为文明的美容院,就不可靠”现代化城市的建筑为什么令人如此厌恶,是因为它们都是建在在既定的审美框架之内,缺乏想象力。垒石造型的前期是及其不确定性,即使确定后让观者产生及其不安全感的稳定性,呈现的造型和形态几乎没有雷同。多年的试验与经验积累中,高松逐渐有一个梦想:要在中国实现一个垒石山谷。梦想代表着希望,上帝眷顾每个专注于梦想的的人,包括艺术家。20175月在海南五指山陪伴女儿工作期间,高松遇到他的垒石艺术交流上的知音,著名艺术家黄岩先生。在他的引荐和推荐下,20177月高松把他垒石山谷的创想带到这里:河南安阳林州任村镇白家庄。这里是著名红旗渠人工工程地环绕经过的地方。太行山地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让高松兴奋不已。初次考察地景的短暂几天里,在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支持下,在林州熏衣草庄园与部分村民共同实施完成了中国垒石开创标志的第一个垒石纪录,12块从林州任村白家庄村采集的石块,人工与机械配合完成的4.68米高,完全靠自然力支撑结构的垒石作品。

回京后的高松彻夜难眠,创作的欲望一天比一天强烈。时隔一个月,他二次奔赴林州,进行第二次的地形地貌和人文环境的详考。这次他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他想通过垒石艺术,为白家庄村民做点有现实意义的事。亿年形成的太行山石的坚硬品质,陪伴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吃苦耐劳精神。国内或是世界各地的艺术之客常来常往这里,但这里缺少扎根在此的艺术启蒙者和行动的艺术引领者。高松天生就是一个行动派。红旗渠的社会学意义,艺术价值是林州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这里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也是中国精神标杆性的又一个高地。在当下怎样掀起这种精神的再生和艺术的朝圣,只有自己先付诸行动。2017年1030日,在陪完女儿在上海的工作后,高松三赴林州。彻底在村子里扎了下来,住农家石头房,吃土灶百家饭,和垒石兄弟们进行完整性,系统化的创作“垒石山谷”。现在的林州白家庄垒石山谷,已经升级成一个政府牵头的,企业支持的,多方关注的艺术项目。这也是高松垒石艺术由美学虚拟语境向现实社会学转换。用他的话说:林州市,将成为中国垒石艺术的根据地,在林州白家庄,他会带领村民打造世界上第一个垒石谷《林州(国际)垒石谷》。

垒石艺术的大体量的呈现,需要超强的体力,和动态转换技巧。大型体量的石头,往往需要几个壮工协作举起和空间位移。在林州政府部门支持下,白家庄村部给高松配备了几名助手,他们在高松的指导下,充分激发他们潜在的潜能与老石匠记忆,跟随高松完成了系列垒石作品,高松给他们的这样组合立了一个温情的名字:垒石兄弟。这是高松对所有参与垒石创作过程中,给予所有付出劳动和帮助村民的尊重。人对自然的敬畏体现在其从艺术创作和作品之中,人对人的尊重则是体现在共同的认知之上。用高松的话说:“#垒石兄弟#一词,是我在与白家庄村的工匠交往中想到定名的,因为有几位与我差不多年龄,还有几位比我大好多,我又想尊重大家又不想他们总是称我高老师,叫垒石兄弟就解决了这个矛盾了!”

这次高松垒石艺术展命名为《再场发生》,是他们集体智慧的艺术呈现,也是高松垒石艺术的一次完整全面系统的呈现。人类敬畏自然同时又要依赖自然。垒石艺术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和人类文明诞生期,例如巴比伦塔、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禅宗的石塔等,这些被标签为人类文明的精华的建筑,具有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联系。无论是大地艺术还是垒石艺术,场所感和技艺性是一大特征,作品呈现更多依赖于摄影记录去完成。考虑这一特殊性,高松这次林州垒石艺术展,采用发生和展览的同时进行,让更多的垒石爱好者参与或观察垒石呈现技艺和过程,相比把垒石搬进美术馆更具有现实的社会学意义。

多年的实验路程在这里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未来,关于垒石艺术的思考,高松在实验中继续参悟。他在实验日记这样写到:“垒石艺术,在中国我真不知道还有没有像我这样一直在探索者,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国外一些平衡艺术也是如垒石一样的探索呈现。而在中国是从古就有与垒石相似的基因,只不过呈现的是西藏地区的玛尼堆(是堆的构成,是信仰的图腾)。在中国山水园林中有叠石(是再造抽象山景的手法表现禅意)。更有磊石的概念也是平稳中微缩自然景观。日本也有枯山水的艺术表现发展到物派的呈现,那么是否就到此了。今天我在坚持的垒石,是垒字的攻击性与抗击意义,也是垒的防守。通过险、奇、怪的无用瞬间形成“垒石”概念,有太湖石的瘦、透、漏,有枯山水的禅、空、淡,更力求表达玛尼堆的心、物、义。不想失去叠石的法、道、景,给国外的平衡石艺术找到理论归途。再述说垒石的当代性语境,看似无用的心理图腾。高松垒石带领垒石兄弟在创造中国垒石文化概述式抽象表达,不仅仅是雄起、呼喊、凄美、问天地等等的表面意义,每一束垒石是双手合十后的心境开始,是你对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参悟理解。”

高松的垒石思考还在继续:“空石垒,秒石垒,宽石垒、、、、、、,单石为石,多石独立连续为垒,众石垒立为起。石、垒、起的三个阶段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单句表述到系统表述。在垒石谷中形成的连绵石、垒、起已经形成音符构造的乐章。”相信这些概念的设想,不单纯表明他在垒石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思考,而是垒石艺术学术化,理论化的继续深入和构建。林州!是高松实现垒石艺术的桃花源,他自己说“这里遇到了许多与他有共鸣的人物的支持与无私帮助。特别感谢王献青、王彬彬、白明昌、白海山等多位人士。一项超前的艺术探索,没有一群相知的人支持是很难成长的!”

毋容置疑,高松关于垒石艺术的探索和实验,对当下和未来的建筑形态学,环境景观学,雕塑造型学等多学科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深刻。而这次《再场发生》的展览开幕,去除艺术展览开幕所有走过场形式,让艺术回到纯粹。垒石在风中立起,也在风中倒塌。朝圣是修行的过程,是心中的信念和信仰,相信做艺术也一样,去除功利和虚无的道场,还原艺术本真。希望这场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人与艺术的再场发生,留给当下浮躁的艺术界一点启发和思考。

最后预祝高松和他的垒石兄弟实验展览顺利!

 

2017.11.11于北京小汤山

 

刘冰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  艺术硕士  高级室内建筑师  自由艺术家


开始介绍一百多期《林州(国际)垒石谷》的建设历程,是2017年11月1日到11月30日一个月时间,我在河南林州市任村镇白家庄村驻留的垒石艺术实践,是我与垒石兄弟一起的垒石实验艺术《再场发生》,最终完成190个垒石作品,有效使用主石块1554块,修改与调整中使用石块太多无法统计,林州白家庄垒石谷引导区建设完成。一切都要行动才能检验真理,我们也是在行动中认知石头的内在重心,在巧妙组合后形成稳定状态,这次最大的挑战就是垒石谷地带是风口地区,我们的所有作品必须要抗风性特别强大。


随便说两句:垒石艺术在中国我真不知道还有没有像我这样一直在探索的,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国外一些平衡石艺术也是如垒石一样的探索呈现,而在中国确从古就有与垒石相似的基因,只不过呈现的是西藏地区的玛尼堆(是堆的构成,是信仰的图腾),在中国山水园林中有叠石(是在造抽象山景的手法表现禅意),更有磊石的概念也是平稳中微缩自然景观,日本也有枯山水的艺术表现发展到物派的呈现,那么是否就到此了。今天我在坚持的垒石是垒字的攻击性与抗击意义,通过险奇怪的无用瞬间形成“垒石”概念,有太湖石的瘦、透、漏,有枯山水的禅、空、淡,更力求表达玛尼堆的心、物、义,不想失去叠石的法、道、景,给国外的平衡石艺术找到理论归途,再述说垒石的当代性语境,看是无用的心理图腾,#中国垒石#在创造文化概述式抽象表达,不仅仅是雄起、呼喊、凄美、问天地、祈福等等的表面,每一束垒石都是双手合十后的心境开始,是你对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和平的参悟理解!


在林州红旗渠太行山有着丰富的各种石头资源,而且当地人世代都在利用石头砌房修水渠等,可以说生活中离不开石头,而且在山地上堆起石头警告这个山地不许放羊与砍伐等已经成为符号语言,所以在太行山区常常看到山尖山坡地上有石堆。更加神奇的是林州人建造了世界奇迹般的红旗渠工程,充分把石头利用到了最大功效。而垒石就是提取太行山石头的精神,总结红旗渠精神的再次发现,让石头说话、唱歌、舞蹈起来。

现在开始我要带领红旗渠畔的人们再次创造神奇,让石头不仅仅为生活温饱服务,还可以在文化创意产业上与国家同步前行,林州一个引领中国与世界垒石历史发展的时代开启。


#高松垒石#带领#垒石兄弟#开创#中国垒石#元年2017年!

特别感谢支持#高松垒石#的各界领导与企业家与艺术家朋友们!

垒石伯乐黄岩,垒石共鸣支持人士王献青、王彬彬、白海青、白明昌、白海山、白明亮、白云昌、刘冰、高山流水等。


如果你想加入支持#高松垒石#的人群中,请用行动与实力加爱心表达!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高山流水之父:高松


《林州(国际)垒石谷》地址: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白家庄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