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记忆5:闪过原中法工商银行与吉林路23号建筑#高松文献馆#2008年7月

标签:
城市记忆文献摄影考古行学 |
分类: 北方记忆 |
原中法工商银行
1919年到1920年期间,中法实业银行在天津开设分行并于1919年建设分行大楼,地址位于天津法租界并与天津英租界相望。1921年,中法实业银行停业。1923年,中法实业银行改组成中法工商银行,在当时为中法合资银行,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设有分行。1925年,中法工商银行天津分行开业。1932年至1933年、1936年,天津中法工商银行大楼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增建。1938年,天津中法工商银行大楼出售给河北省银行。1948年,中法工商银行天津分行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建筑为天津市总工会办公大楼。1997年6月2日,该建筑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8月31日,该建筑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目前,该建筑为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使用。
天津中法工商银行大楼的设计者为法商永和工程司(Brossand mopin)的法国建筑师马利奎特(Maliquet)设计,由法商永和营造公司负责施工。由于当年大楼处在天津英、法租界的交接处的街角位置,对接的街道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的外形设计为一条弧形曲线,从而使本不在一条直线上的街道自然地衔接起来。天津中法工商银行大楼分主楼与配楼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为6240平方米,主楼为四层混合结构楼房带半地下室,局部五层,占地面积1567平方米。该建筑主入口为高台阶设于街角,外立面为仿石水刷石墙面。建筑一、二层外檐为科林斯式柱廊,该柱廊由沿弧线对称布置高至二层窗楣的十根科林斯巨柱构成并支撑起转角前廊,其中,这十根科林斯巨柱柱头的花纹雕刻有五层,每层各有不同。三层和四层是后期建设的,三层无柱但设有落地高窗,窗外为被科林斯柱支起的探出式房檐。四层向内收起,在外侧设置有一排列柱并支撑檐部形称塔司干式双柱空柱廊并配有瓶式栏杆。建筑侧面设有扁方形壁柱与塔司干式柱廊有严格的对位关系。建筑内部的内营业大厅面积为213平方米,大厅顶部设有彩色玻璃的采光窗以及白色半球形吊灯,地面铺有彩色水磨石和黑白相间的马赛克,墙壁砌有仿石。柜台内侧设有六根罗马陶立克圆柱和两根方柱。该建筑的两层柱廊对比分明,使建筑立面丰富多样,是一座典型的罗马古典复兴式转角建筑。
吉林路23号为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建于1912年,沙德利工程司设计,三层砖木结构独立式住宅,外檐为红砖清水墙,局部混水。二层设外凸阳台和木结构外廊。阳台栏板及女儿墙部位均装宝瓶栏杆。建筑正立面局部粘贴彩色瓷砖装饰,并有“1912”字样。外檐窗均为木质百叶窗,室内木门窗、木楼梯及部分五金件至今保存较好。
真的是闪过呀,没有时间拍摄成为十年后的遗憾,所以迟迟不想发出,是自己文献摄影道路上的最大败笔,希望这样的教训不要重演,反思自己今后不能这样闪的记录,
2008年7月22号闪行天津,匆忙的看了一点法租界与日租界老建筑,感谢天津文保自愿者老穆(穆森)陪同与中午清真馆小聚。马上就十年了,大家都好吧,还在坚持文保的路上前行吧?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