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可以拥有长江大桥 哪怕只有三分钟”
2017-9-10
08:41:37
来源:金陵晚报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王丽华
32年前,杨帆的父亲在南京长江大桥上留下了一张黑白影像;32年后,杨帆学着父亲的动作,在大桥上留下了一张彩色照片……杨帆是中铁大桥局南京大桥项目部的一名工程师。而像杨帆一样,其记忆和大桥相钩连的人并不少。
9月9日,“每人拥有大桥三分钟”的活动在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南堡举行,是由南京大学、上海铁路局南京桥工段等联合主办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举行的重要活动之一。
在两个小时之内,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用语言、行动等各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大桥、对南京、对历史的情感。
作为一名工程师,杨帆去年开始参与到南京长江大桥维修改造工程中。
“我父亲年轻时候在无锡当海军,曾在年轻的时候拍过一张站在桥上的照片。后来我来到大桥上,想象父亲的身影,就模仿了他的动作,拍了一张同样的照片。”杨帆的父亲看到这两张照片以后非常感慨。两张照片的不同时空、不同记忆,通过两张相似的脸庞神奇地串联起来。“以后等我有孩子了,我也会把这张照片给孩子看,并且自豪地告诉孩子,‘看,爸爸参与维修了这座大桥’。”
“金陵村”、“小荷花巷”、“峨眉新村”……在凄婉的音乐里,随着高松一次次高声喊出一个个破旧门牌上的路名、巷名,台下的观众逐渐安静下来,陷入了肃穆的沉默中。这都是一条条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道路、街巷,老旧得如同那一块块门牌,锈迹斑斑。
高松既是收藏家也是艺术家。
20多年前开始走街串巷、收集门牌;20多年以后,他已经收集了近3000个老南京门牌。
从台上下来后,他把带来的门牌小心地包好,装进了一个民国时期的皮箱。“一个个门牌背后,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悲欢离合,我们都不得而知了,只能看到一栋栋竖起的大楼。门牌的消失,其实是反映了文化的消失。”
因为特殊的记忆,有一家人特地开车300多公里赶来南京,只为了在大桥下拍下一张全家福。“虽然只有三分钟,那我们也愿意。”而对于年轻人,大桥的深厚记忆是否与自己无关呢?南京铁路公安处北站派出所民警王志伟说道,因为年轻,没有这种记忆的深厚积累。而这是全国唯一一座由铁路公安管理治安的公铁两用桥,正是在他所在单位的管辖范围内。“在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长伴大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