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2017-08-02 07:49:12)
标签:

城市记忆

考古

老街巷

行学

分类: 高山流水行学天下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山东东营铁门关遗址寻访#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7年4月

福建古村行的路上,第一站到达山东东营,就顺路看看当地的历史遗迹吧。铁门关这里什么都没有了,因为黄河之水的泛滥,这里只有这个地名追忆了!

金代初年,今前关村一带濒临渤海,为古大清河出海口,来往内陆和沿海的船只可在此靠岸卸载。渤海沿岸滩涂盛产食盐,金朝为控制食盐贸易及海滨之险,在此筑有土城,土城整扇城门嵌满铁钉、铁环,时人称为“铁门”。因这里是海陆通关之所,故名“铁门关”。金时,铁门关土城内有一座龙王庙,过往船主及客商常到庙内进香许愿,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更使“铁门关”声名远播。

明清两代,铁门关已发展为繁华的水旱码头、盐运要地和重要关津。至今利津民间流传的口头禅还说:“先有铁门关,后有利津城”。明朝成化年间,有一朱氏客商提议在铁门关修建戏楼,并率先捐资,从胶东运来建筑材料,组织数百工匠修建,历时一年,戏楼竣工。戏楼置龙王庙前,主体高13米,南北长20余米,东西宽9米多。下层用砖砌一拱门,上层为舞台,全部由木板铺成,内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戏楼建成后,引来方圆千里的戏班来铁门关演出。据传每年演出时间达200天。后又在龙王庙两侧修建了关帝庙、土地庙。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铁门关商业进入鼎盛时期,久居此地的商人陈红军和海运业者张乐民,倡议第三次重修铁门关。这次修缮,雕刻了戏台前檐的花格木棂和绘制了庙内的壁画。据《利津县续志》载:“昔济水由利津入海,名曰大清河。河门通畅,南北商船由渤海驶入河口,在铁门关卸载,由河内帆船转运而上。彼时物品云集、商人辐辏,此为商业最盛时期。”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后,下游泛滥频繁。至清末,铁门关的建筑物逐渐被黄河泥沙淤埋。《利津县续志》载:“迨咸丰五年,黄河北徙,夺道入海,当时尚不为大害。至光绪十二年,铁门关被黄河水淹没,将码头迁至县城东关,大船即不能驶入,仅有河内较小帆船往来驳运,商业即见衰落。光绪末年,海陆土匪相继而起,上船停止,河门荒废。”目前,铁门关地上建筑物已不复存在,清代铁门关龙王庙“庆献龙宫”牌匾现保存于利津县文管所。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高山流水之父:高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