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200件民国服饰筹拍纪录片 民间文保人士用藏品换“记忆”
(2017-08-01 18:29:22)
标签:
城市记忆考古旗袍 |
分类: 媒体报道 |
近200件民国服饰与老旗袍,是民间文保人士高松花费近20年才收集而来的藏品。如今,为筹拍《中国城市记忆》纪录片,高松只能忍痛割爱,转让这批珍藏。可惜,自5月底发布消息以来,快两个月了,都没找到合适的买家。
“有的是手续比较复杂,要等审批;有的是收藏条件不是太合适。”高松的声音里透着无奈。记者此前看过这批藏品,男子长袍马褂,女子过膝素花旗袍,每一件都是民国时期的服装样式。这些“老衣服”,和高松平时收集的老门牌、门雕、砖雕、古井栏、熊猫牌收音机等老物件一样,都是属于城市的历史记忆。
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但高松这些年始终坚持在全国各地不间断地记录着一座座城市变迁的过程,用搜集老物件、拍摄老人口述历史等方式,留下对城市、对历史的记忆。和记者交流时,高松依然难忘当年在南京和小伙伴们一起搜寻城市记忆的时光。那时,他们每个周末都会行走在南京的街头巷尾,记录、收集、整理民间遗存,包括建筑、雕刻、工艺、歌谣、风俗等。
筹拍《中国城市记忆》纪录片,既是对这些年拍摄素材的一次系统性整理,也能让城市记忆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不菲的拍摄费用,让高松头痛。采访时,高松的声音显得有些暗哑,“现在的社会,大家都行色匆匆,埋头朝前走。其实,有时候真的可以慢下来,看看来时的路。我希望用影像的方式,带领大家找到回家的方向。”
对于藏品的去向,高松有自己的坚持,希望“下家”是一家有文物保护觉悟的企业,服装设计院校和博物馆也是心仪归宿。转让消息发布后,有一些高校和国有博物馆表达了收藏意向,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没落实。
对于高松的无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表示理解。他说,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民间收藏同样是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民间文保人士更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对于他们的困境,贺云翱提出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建议,“可以通过政策激励,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让民间文保人士感受到温暖。通过这样一种正能量的营造,对文保事业也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国外有不少热心文博事业的企业和个人,往往通过成立基金的形式支持民间文保,类似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本报实习生 冯圆芳 本报记者 董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