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山流水文献馆
高山流水文献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0,851
  • 关注人气:33,0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2017-07-09 04:09:44)
标签:

城市记忆

考古

历史

行学

分类: 江苏记忆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泰州93:南门老高桥 <wbr>孤树断墙不归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老高桥周边我去的时候都拆迁了,记录一下这时间节点的变化吧!

【参考文字】

高桥原名济川桥,也为民间称为“凤首桥”。清《(道光)泰州志》称济川桥,其记载如下:“跨南官河,明正统九年,同知王思旻(min,民)重建,俗呼南高桥。里人韩诏等重修,更砖以石桥。国朝嘉庆年,桥圮(pǐ,痞),邑人公捐,经士坤仲振履、储士秀、张日旺等兴修复旧。”该《志》在“赵公桥”一节的记载中专门提到“形家言南门高桥为凤首”。由此两段记载,可以看到此桥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有如下几点:

    1.此桥建于明朝正统九年(1444)以前的什么时代?无考。但根据《志》载,可以让人知道,到明正统九年,重建此桥的是泰州同知王思旻。在明代,“同知”为知府、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粮、缉捕、海防、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
    2.王思旻所建的桥是砖桥,桥型为拱桥(一般砖质桥,可发圈建为拱桥,却不能建平桥)。由于系跨老通扬运河(时称运盐河),水上航运颇为繁忙,所发卷拱定较高大,桥下可让运盐等货、客船只通航,桥面必然较高,故才会有为民间称之谓“南高桥”的记载。
    3.限于砖头本身的质地,一般的使用寿命不会太长。此桥在明代,就已由泰州本地人韩诏等,重建为石拱桥。
这一石桥经历一二百年至清嘉庆年间(1797~1820)又倾斜、损毁。泰州老百姓公摊捐款,由仲振履等三人经办修复。
    4.在清道光以前就有风水形家认为,此桥是泰州这座凤凰城的凤首,故在百姓中也有称此桥为“凤首桥”的。
泰州之所以称为“凤凰城”,有以下原因。
    一是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祖父陆佃,在泰州任知州时,曾开“凤凰池”。古代,凡是想在地方有所建树的官员,根据“筑巢引凤”的原理,往往都会请风水大师选择吉地,开池塘称“凤凰池”,筑高台称“凤凰台”,让凤凰有高台可栖;让凤凰带来的祥瑞,有池可以承接。泰州因有凤凰池而称“凤凰城”,大约始于宋代陆佃。
    笔者曾读到宋代晁说之所著《嵩山集》中有一首《海陵书事》的诗:“今古悠悠嘉上同,徒令客子恨无穷。竹椽泥压清虚节,苇爨(cuan,窜)香殊忠厚风。腾倚百年麋鹿外,波澜一日凤凰中。可怜仙驭频来往,从此相传第几翁。”其诗后附作者自注:“有凤凰池,亦称汉遗迹。”据此,笔者以为晁说之此诗作于1128年,他与陆佃几乎是同时代的人,其诗作在陆佃“开凤凰池、置堂阁亭庵”之后没有几年,他对泰州凤凰池的来历,专门在诗后加注“亦称汉遗迹”,而未说是陆佃新开,想必是有出处的。可能陆佃仅仅是对汉凤凰池进行浚挖,并以其土筑凤凰台。因此泰州“凤凰城”之说,似可依晁说之对凤凰池的注,向前推到汉代。
    二是清《(道光)泰州志》载:“宁海门(指东门)外,背水朝阳,有翔凤回旋之势,相传有凤凰来集其上。”该处“宋有大雅亭,明有凤凰台”之说,也是民间传泰州为凤凰城的由来之一。
    三是我们将前面民国二年(1913)实测《泰县城厢图》打开看一看,房屋密集区的平面布置犹似一只凤凰,难怪风水形家早有泰州是“凤凰城”和“必出人杰”之说。已故周志陶先生亦曾在《吴陵忆》一词中作了这样的描述:“泰邑凤凰形,南北二桥为首尾,东西两翼是丘墩,胆塔十三层”。
    另外,泰州还有“凤凰姑娘”的民间传说,也为“凤凰城”增加了不少凤凰文化色彩。泰州海陵人,从古到今,均以住在凤凰城中为自豪。
    由于是凤凰城,这座南门高桥又是泰州四大高桥(另三桥为招贤桥、清化桥、演化桥)之首。南北台阶多达38级。过桥向北是一条长街,两侧分布的房屋不多,直至南城门,这一段犹似凤颈,进城后由南水关向北才逐步展宽。高桥因其最高,又有桥洞似凤眼,被风水形家视为凤首。
    5.对高桥,民间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明代砖桥渐损,拟改石桥时,有一扬州盐商,为建私家花园,从苏州采买了五条大木船的青皮石,从南官河经过停泊在济川桥头,上岸饮酒、用餐,稍事休息。饭店里不少人谈论泰州城里出了一位神童,名叫储巏(quan,权),年方九岁,能出口成章,吟诗做对。这位盐商听了,不相信泰州能出此人才,便信口和谈论储巏的泰州人争论起来,并财大气粗地口出大言:“我出一上联,如九岁小儿能对得此联,愿将我这次采买的五船苏州青石留于此,给你们建桥。”这时,争论之人说:“你说话算不算数?”盐商讲:“等你三个时辰,你把储巏小儿找来,酒家在此作证。”酒店里众人都跟着起哄,齐说:“我们都愿作证”。原来争论之人本是储家的邻居,连忙回去找储巏。这时小储巏正在街上一家布店门口蹲在地上打钱墩子玩耍。这位邻居大叔上前告诉储巏,说明只要他能将这副对联对得好,就可以将这位盐商的石头留下来造桥。储巏很是高兴,认为只对一个对联,不费事。于是收起铜钱跟大叔向酒店跑去。盐商酒足饭饱,笑着说:“快到三个时辰了,你们泰州人只会吹牛,哪会出什么神童?我要走了。”这时,大叔领着储巏已到门口,小储巏高声喊道:“是哪一位先生要出对子考我?”盐商一看小儿,很是可爱,连忙将琢磨了三个时辰的上联“船轻石重轻载重”说出来。笑着看储巏,心想:大人还对不出呢,何况你呢?只见小储巏摇头晃脑地随嘴就说:“尺短布长短量长”。酒店里所有的人都拍手叫好,盐商也惊讶不已,因有承诺在先,只好叫人将五船青皮石卸在桥边,留作建桥之用。小储巏为什么对得这么快?因为他刚才正好在布店门口玩,看到布店伙计量布的情形,听到上联,一联想,就产生了下联的这一灵感,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储巏长大后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乡试中第一,次年会试,又中第一,接着廷对获二甲第一,后官至南京吏部左侍郎。著有《柴墟集》。
    这一故事,从时间上来说,大约发生在转桥建成后30年左右,一般古代砖桥的寿命期也仅有30-50年左右。似乎到也有那么回事。
    6.泰州历史上所谓的四大高桥,分别为演化桥、清化桥、招贤桥、济川桥。其中演化桥两坡面均为32级台阶;清化桥东坡面33级台阶、西坡面32级台阶;招贤桥东坡面36级台阶、西坡面34级台阶;而济川桥南北两坡面均为38级台阶,为四桥之首,故称为高桥。
    7.新中国成立后,陆上交通发展较快,为了通路,1951年、1954年利用高桥的石桥台,将此桥两次改建,均为木桥,至1962年又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桩桥,中孔净跨12.5米,边孔跨各7.5米,桥面降了下来,仅略高于路面,桥长27.5米,宽近5米。荷载标准汽-13、拖-60。桥名延用“高桥”,但桥体已无“高”的形象了。泰州设立地级市后,在青年路上离高桥不远的西侧,又建了一座跨此河的桥,称为新高桥,原来的高桥改称“老高桥”。 


继续接2009年的泰州记忆,大概是2009年对泰州部分城区老街进行过记录拍摄,现在看来是太重要了,记得当年网友天羊乐陪同我走街穿巷,现在回想快10年了,这条城市记忆的路很长,就看你能否走的更远。

2016年5月底陪孩子高山流水去江苏泰州拍电影《老爸同学》,感谢电影制片方与导演给予的机会,我们当然也要珍惜这次行程了,开车从北京提前出发几天对淮安、宝应、高邮界首、泰州、姜堰、黄桥等进行了行学寻访。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高山流水之父:高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