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记忆25:东方东河玉龙村黎族船型茅草屋补记#高松文献馆#2017年2月

标签:
城市记忆考古历史行学 |
分类: 闽、琼、滇、豫、冀、晋城市记 |
【参考文字】文章转于网络,对原文作者特此感谢,没有查到原作出处与作者名字!
黎族独具特色的茅草屋:船型屋
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特色。而黎族文化传承千年之久,它别具一格,更亲近于大自然。在黎族至今还保留着茅草屋,一切建造都是取之于自然,以淤泥筑墙,干草遮盖,冬暖夏凉,人们称之为“船型屋”,具有深野自然之风采。下面,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黎族人民传统的居住房屋是以竹木为架、以黄泥为地、以稻草粘土为墙、以茅草为盖的简易茅草屋,其外形看起来尤其像倒扣的船只,船型屋因此得名。而建造船型屋的古老建筑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也于2008年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海南岛保存船型屋最为完好的3个村庄,分别是东方市白查村、娥查村和昌江县的洪水村。为了一探究竟,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跟随一群摄友,驱车前往昌江县洪水村。
昌江黎族自治县的王下乡在雅加大岭和黎母山群山环抱中,山峰林立、森林茂密、河流纵横,素有“海南小西藏”之称,而洪水村就在“海南小西藏”的山海云雾里。车子在蜿蜒盘旋的水泥路上走了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当大家都开始昏昏欲睡的时候,一大片船型屋闯入视线,所有人再无睡意。
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有近百间船型屋,密密麻麻集中地在一起。远处云雾缭绕在半山腰,近处炊烟袅袅,小桥流水,虫鸣鸟叫,高大挺拔的椰子树映衬着低矮古朴的船型屋,呈现出一派和谐宁静、浑然天成之美。
走近船型屋,发现这些造型特别的屋子,其实都是用茅草、稻草、泥土、竹子、藤条和木材等自然植物搭建起来的茅草屋,聪明智慧的黎族人民就地取材,建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船型屋。这些船型屋一般呈长方形,竹子和木头用于搭建屋子构架,用藤条固定。
屋顶搭建成拱形,用厚厚的茅草或者稻草盖在顶上,屋檐很低,一般离地面不超过一米,四壁用树枝扎成方格形,再用稻草和黄色粘土混合搅拌,糊到墙上去;所有的船型屋基本上都是按照一个朝向建的,两两之间的间隔非常近,前后仅一米左右之隔;所有的船型屋基本都是前后双开门,不设窗户。
海南记忆导语:能够又完成多年的计划与想法,把海南记忆这部份搞起来非常高兴,1989年与1993年两次到海南岛,当时太贫困了,没有相机没有太多零钱路费,只能在地图上想象海南岛,早就听说过德国史图博先生与后来的美国记者对海南岛的探险与记录,也看了许多他们拍的老照片,这些都成为了海南历史最珍贵的档案,我们也想记录下来当下的海南,留给后人参考追忆。
2017年2月初到4月初高山流水参加拍摄电影《旋风女队》,是反应海南琼中女足与萧山教练们的故事。海南一品天成影业公司与中国儿童电影制片联合出品。感谢导演:钟海,摄影指导:张飙,制片人:张笑阳,制片主任:王冠程,以及王莎莎,吴军老师对高山流水的关爱指导,还有剧组的各部门哥哥姐姐以及一起参演的小演员与足球小队员,还有各位教练们对高山流水的关心爱护,这一切都成为美好回忆,永远难忘!我们在拍摄之余对海南也进行了我们的城市记忆记录,更加成立了《海南岛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希望海南的城市发展中不要失去城市的记忆,保护好城市特有的历史脉络传承下去。
我们对海南岛的琼中地区,五指山地区,东方市黎族村落,定安古城,海口骑楼,海口府城老街等等进行记录拍摄,今后我们还要对其它地区进行深入记录与拍摄,这是一种爱好与兴趣,会一直走下去的,更希望海南岛也能有一批文保与乡村保护者一起去寻找探索海南的历史深处!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