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山流水文献馆
高山流水文献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4,081
  • 关注人气:33,0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南记忆23:黎族织布 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高松文献馆#2017年2月

(2017-06-14 07:51:05)
标签:

城市记忆

考古

历史

行学

分类: 闽、琼、滇、豫、冀、晋城市记
海南记忆23:黎族织布 <wbr>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高松文献馆#2017年2月

海南记忆23:黎族织布 <wbr>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高松文献馆#2017年2月

海南记忆23:黎族织布 <wbr>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高松文献馆#2017年2月

海南记忆23:黎族织布 <wbr>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高松文献馆#2017年2月

海南记忆23:黎族织布 <wbr>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高松文献馆#2017年2月

海南记忆23:黎族织布 <wbr>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高松文献馆#2017年2月

海南记忆23:黎族织布 <wbr>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高松文献馆#2017年2月

海南记忆23:黎族织布 <wbr>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高松文献馆#2017年2月

海南记忆23:黎族织布 <wbr>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高松文献馆#2017年2月

海南记忆23:黎族织布 <wbr>东方市东河镇玉龙村#高松文献馆#2017年2月

【参考文字】文字内容从网络转来,特此对原文作者表示感谢,没有搜到原文作者名字,在此深表歉意并且敬礼!

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3699775.htm

黎族妇女自七八岁开始学习纺织,人人都擅长纺织,每个妇女都有一套加工棉花、纺纱、染色、织布工具。纺纱织布是妇女从事家庭手工业的主业之一,白天除了田间劳动、家务之外,主要从事纺纱织布。在黎村里,你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图景,在房前屋后、树荫下,妇女们坐在草席上,脚蹬绕线木棍,微躬着腰在飞快地穿梭着织布。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绚丽多彩的黎锦就从此诞生。据考证,采用腰织机织布,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因而被誉为纺织的活化石。
  黎族传统纺织工具是腰织机,也称踞腰织机、腰上织布机,在黎族各方言区都广泛使用。
  腰织机看起来不像我们平常见到的机器那么复杂,只是由几根木棒、木刀、小竹杆等组成,用绳子、草席或布一卷,体积仅一小捆,携带方便。织机虽然结构简单,但它包含了现代织机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由腰带、卷布轴、撑经杆、打纬刀、梭子、挑花刀、综杆、提花综杆、蹬线棍等组成,都是由竹木材料制作,构造、形制也比较简单。
  腰带,是织布者腰间系的带子,用动物皮、白藤或树皮制成。其两端有绳索分别绑在卷布轴的两头,控制卷布轴,拉紧经线,织布活动才能在平整的经面上操作。
  卷布轴,亦称腰力棍,是用来套住经线,卷已织好的布,使经线在水平面上平整的展开。卷布轴由三根木棍组成,其中一根的两端削成“凹”字形口,便于捆绑腰带,此棍与一头尖的圆木棍将布幅夹住,织布时不易滑动。第三根棍是协助前二根棍将布幅夹紧。卷布轴固定在织布者的腹部前,利于边织边卷织好的布,其长度比织布者的腹部宽度长些。
  撑经杆,亦称蹬线棍,由两根圆棍组成,一根长约65厘米两头平的木棍,另一根为长约50厘米一头尖的木棍。撑经木供撑紧经线之用,织者两脚蹬其两端,张紧经线,使经线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综杆,由综杆和综眼组成,综杆可以是木杆,也可以是竹杆,长度视布幅的宽度而定,一般长约45厘米,直径0.5~0.6厘米,以细绳系于杆上为综眼。有二根综杆,分奇数股纱综杆和偶数股纱综杆,织布时经纬线进行交替,它控制着经线和纬线的织造变化,起到固定织布面的作用。
  提花综杆,起织造图案的作用。根据所要织的图案而设置综杆的多少,少则几根,多则可达40根。杆一般由细竹杆制作,黎锦精美的图案是由这些竹杆控制经、纬线变化织造的。另外,在经线断时便于查找线头。
  分经棍,是一头尖长约50厘米的表面光滑的圆木棍,供分经之用。撑经杆将经线撑紧固定在一个水平面之后,在奇偶经线之间和上下经线之间必须用木棍来隔开,即是分经棍,使经线分成上下两部分,形成面经和底经。
  梭子,竹木制的织纬工具,绕着纬线,主要是穿过经线引导纬线的作用。
  打纬刀,又称机刀或纬刀,是把纬线推向织口并压紧纬纱的工具,形如尖刀,背厚刃薄,刃部平直,长短不一,一般长60~80厘米,因织纬而得名。
  挑花刀,与打纬刀的造型一样,只是比打纬刀短且小,一般比所织布幅宽度长一些,约45厘米。其作用一是提花,二是将彩色纬线推向织口,并压紧。提花刀是在织造花纹图案时才使用的机件。
  黎族传统的纺织工序,一般是先纺线、染线,后织布、绣花。在织造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如对纱线染色、上浆、导线等。
  织布,简单说就是把纱线按照横竖交叉的方法进行有序地排列。黎族妇女织布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上机,也就织布前的准备工作;二是织布技艺。
  上机包含上经线、解经线、打综等工序。上经线也称绕经线,把经线根据要织布宽度和长短先把经线绕到线架上叫上经;把经线从绕线架上解下来,并缠套在腰机的撑经杆、卷布轴上,并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二组,在每一根经线上打一圆圈,并将打纬刀、分经木等机件装上去的过程叫解经。接着把两根经线综杆穿过系在每一根经线上的圆圈,按照奇、偶数穿,这就是织布的综杆。然后系提花综杆,系多少也是根据所织的图案纹样的简与繁,视花纹的复杂程度,设置提花综杆的多少,少则几根,多则十几根,最多可达40根。
  织布工序,腰织机没有固定距离的支架,而是以人来代替支架,用腰带系在织造者的腰上;经线绕在前后两根横木上,相当于现代织机上的卷布轴和经轴。织造时,织女席地而坐,依靠两脚的位置及腰脊来控制经线的张力。黎族的织布工艺有两种,一种是织没有花纹的布。织布时织者席地而坐面向经线,伸直双腿,双脚分别蹬撑经杆的两端,腰缠腰带,使经面平直。通过分经棍把经线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自然的梭口,将打纬刀立起扩大开口,接着将缠有纬线的梭子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引纬线而过,放平纬刀,用双手分别握住纬刀的两端用力压实纬线;将分
  经木向前推,一手提起综杆使经线形成开口,一手取出纬刀并插入开口,然后立起纬刀使开口扩大,再将梭子从右向左引纬线,放平纬刀用力压纬。如此上下交替,每一次提梭引纬,奇数和偶数经线轮流交替成为面经和底经,持续不断的进行下去便可以织成布。
  第二种是织锦工艺,即织有花纹图案的锦,是属于混织品织造技术,涉及到提花技术。黎锦大多属于这类织锦品,都是先将纱线染色后织锦。织布综主要是用来织底,两综同时交替使用共同完成织造任务。织锦工序:第一梭织底布,立纬刀,引纬压纬线;抽出纬刀,提第一根提花综杆,经线开口,穿入彩色纬线,压线,完成第一次提花;第二梭织底布后,提第二根提花综杆,引入彩色纬线,压纬,完成第二次提花织造;第三梭完成织底布后,提第三根提花综杆,引入彩色纬线,压纬;第四梭织底布,如此循环。如果花纹图案复杂,提花综杆可达40厘米,那么织造时必须按顺序从1~40提织花纹,再从40~1倒织花纹,如此循环下去,直到休息时,织者双脚松开蹬力棍,解开腰力棍绳索,进行卷经、卷布。混织技术最复杂最难织的是单面织,布面显示花纹图案,背面则是素面的。
  黎族织锦,有经线挑花和纬线挑花之分。经线挑花,是以经线来表现图案和色彩,正面有图案,而背面埋线,背面看不见图案。而纬线挑花,则是以纬线来表现图案和色彩,色彩和图案随意变化,但比经线挑花费时、费力,速度慢,统称为“通经断纬”的织法。
  腰织机何时,由何人发明?现在无法找到答案。腰织机是世界上最古老、构造简单的织机之一,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出现。在西安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等都出土了一些腰机的零部件,如:打纬刀、分经棍、综杆等。而今天黎族地区广泛使用的腰机,在结构、功能、织造方法上与原始织机基本相同,堪称纺织“活化石”。

 东方市东河镇的玉龙村,是黎族美孚方言居民的聚落之一,这里背倚玉龙山,毗邻玉龙水库。


海南记忆导语:能够又完成多年的计划与想法,把海南记忆这部份搞起来非常高兴,1989年与1993年两次到海南岛,当时太贫困了,没有相机没有太多零钱路费,只能在地图上想象海南岛,早就听说过德国史图博先生与后来的美国记者对海南岛的探险与记录,也看了许多他们拍的老照片,这些都成为了海南历史最珍贵的档案,我们也想记录下来当下的海南,留给后人参考追忆。


2017年2月初到4月初高山流水参加拍摄电影《旋风女队》,是反应海南琼中女足与萧山教练们的故事。海南一品天成影业公司与中国儿童电影制片联合出品。感谢导演:钟海,摄影指导:张飙,制片人:张笑阳,制片主任:王冠程,以及王莎莎,吴军老师对高山流水的关爱指导,还有剧组的各部门哥哥姐姐以及一起参演的小演员与足球小队员,还有各位教练们对高山流水的关心爱护,这一切都成为美好回忆,永远难忘!我们在拍摄之余对海南也进行了我们的城市记忆记录,更加成立了《海南岛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希望海南的城市发展中不要失去城市的记忆,保护好城市特有的历史脉络传承下去。

我们对海南岛的琼中地区,五指山地区,东方市黎族村落,定安古城,海口骑楼,海口府城老街等等进行记录拍摄,今后我们还要对其它地区进行深入记录与拍摄,这是一种爱好与兴趣,会一直走下去的,更希望海南岛也能有一批文保与乡村保护者一起去寻找探索海南的历史深处!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高山流水之父:高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