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记忆之淮安42:河下古镇闻思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2017-03-04 06:37:00)
标签:

城市记忆

文化

行学

考古

历史

分类: 江苏记忆
江苏记忆之淮安42:河下古镇闻思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淮安42:河下古镇闻思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淮安42:河下古镇闻思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淮安42:河下古镇闻思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淮安42:河下古镇闻思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淮安42:河下古镇闻思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淮安42:河下古镇闻思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江苏记忆之淮安42:河下古镇闻思寺#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5月

【参考文字】

闻思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西北五里河下古镇湖嘴大街旁。原名通源寺,大悲庵。闻思寺始建于唐代末期,襟河面湖(城西管家湖,亦名西湖),烟波浩渺,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环境幽美。历经宋、元、明、清,由于水患兵灾,其间几兴几衰。宋时僧人兰盂重新修建,定寺名为大悲庵,清规戒律甚严。元、明时期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大悲庵数次被洪水淹没。到了清初,寺貌才逐渐恢复如初。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玄烨再次下江南巡视,途经淮安府河下镇,钦赐寺名为“闻思寺”。

康熙期间,聚用继注公任闻思寺方丈,四方信徒争相到寺顶礼朝拜,江淮一带文人贤士亦多与之交往。闻思寺香火益盛,时寺中僧徒有百余人。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涵空承聚用之命继任方丈,重新建造了地藏大殿,以扩大寺院规模,后又置田若干亩,所产粮食用以作为寺中开支与僧众日常生活之资。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闻思寺住持海忍邀同廪生许炜于闻思寺内成立了“瘗骨惜字会”,收集士子所弃字纸,令寺僧逐日登记。并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好意者募资置田四十八亩,后于同治十三年,许炜又募田五亩五分,其所收租息用于寺中所派两僧分单双月瘗骨拾字之资,和寺中的一些开支。笔者幼时初习字时,长辈就时时叮嘱我将废字纸置于我家面前的古天兴观大殿后的墙缝里,好让闻恩寺的和尚收集起来集中焚烧。

闻思寺为淮安名刹之一,历代方丈、主持大多知识渊深,文人墨客亦乐于与其往来。眼文任方丈时,士大夫多与其交往,大师接待一以真诚,凡登座说法,演扬内典,古德公案,随处都成道气。源长方丈精持戒律,无问寒暑,善写丹青,爱绘雪中寒梅,于笔墨中带有禅寂之意。西华方丈貌古而性朴,善草书工诗词,与淮安文人雅士互有投赠。清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杨光曾后裔杨寿恒博学好古,诗文有名,曾于闻思寺戒坛讲学,听众有百数十人。


2016年5月底陪孩子高山流水去江苏泰州拍电影《老爸同学》,感谢电影制片方与导演给予的机会,我们当然也要珍惜这次行程了,开车从北京提前出发几天对淮安、宝应、高邮界首、泰州、姜堰、黄桥等进行了行学寻访。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高山流水之父:高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