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303之昌平:沙河镇巩华城扶京门南门#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6年12月

标签:
城市记忆考古历史文化行学 |
分类: 高山流水行学天下 |
巩华城的正门瓮城——扶京门,俗称大南门,雄伟壮观,位于沙河镇的南门西街,即安济六条胡同深处的一片开阔处(城东是菜园子),其建筑制式和北京城的正阳门相仿,为明代皇帝出入巩华城的必经之路。其瓮城正中门洞上方为一石制匾额,上书“扶京门”三字,大约是寓“拱护神京”之意。该正门为三座城门,中间一门之上应嵌有汉白玉匾额“巩华城”三字,但因城门洞已被封堵,无从寻觅。
整个扶京门保存的较为完整,城墙高达9米,内夯黄土,外以青砖包砌。城墙破损处可窥视到青砖内的夯土,瓮城东西两面还各有一座闸门式城门(东门已堵),门内设有千斤闸,千斤闸的沟槽部位保存的较完整,城门上为闸楼。所谓瓮城就是围建于城门外的小城,可以想见,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敌人倘若攻入瓮城或被诱入,守城的士兵将千斤闸门放下,切断敌军后援,瓮中捉鳖,利用瓮城上的垛口或箭孔,用箭、石、滚木围歼,敌人只能束手待毙。
扶京门的西门外,竖立着一块1995年市政府公布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匾。扶京门的城台和城墙上已有多处塌陷,西面城墙上的一片露出夯土的坍塌处,现已被新砌了一圈青砖围挡起来。丈量西门门洞,长约15米,宽约4.5米,于此可见城门之厚重。由西门可进入瓮城内,能够看见瓮城内的北部有一排几乎完整保存下来的硬山房,虽稍有倾斜,但木质结构依然挺实,当是明清时守备官兵的营房。
补充:扶京门由于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维护较好,基本保存下来了瓮城的模样,其他三座瓮城损坏严重。扶京门瓮城的城墙有明显修补的痕迹,上文提到的城内建筑“硬山房”从外观特征看很可能是后建的,或者后修的。在瓮城内还收集了很多旧时的城砖,希望有一天这些城砖能恢复巩华城原来的模样。
巩华城,是明代皇帝北征及谒陵巡狩驻跸之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昌平区沙河镇内。明永乐十九年(1421)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随即在此建起一座行宫,作为皇帝巡狩和后代子孙谒陵停留之处。正统元年(1436)行宫被水冲毁。嘉靖十六年(1537)世宗驻沙河,礼部尚书严嵩奏请建城及修建行宫,驻兵防卫。嘉靖十七年动工修建,十九年完工,御赐名“巩华城”。城呈方形,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城高10米,每隔16.7米建一垛。城以行宫为中心,南北、东西各长1 000米,辟四门:南名“扶京”,北名“展思”,东名“镇辽”,西名“威漠”。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发起人:高松拍摄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