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400个周末,他们为什么从不休息?

标签:
城市记忆建筑老街历史行学 |
分类: 媒体报道 |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说这句话的是一个名叫高松的人。那一年,他在南京河海大学历史系读研。他很快就爱上了这座“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他背上相机走遍了南京的各个角落,记录历史变迁和人文风貌,期间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拍即合,
http://mmbiz.qpic.cn/mmbiz/cpn4LNr5GrQic6lIicDvMQZ5cH4nicdTZkVlT8z06UiaKG1v4aW2IySzskNH3qVcKKdohrj0v3x8Hov2rzMM3fz9Ow/0?wx_fmt=png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399期合影
“传递我们热爱南京的一腔热忱,同时保卫南京的历史文化,这便是团队成立的初衷。”现任团队负责人舒克说,团队每周寻访一次,截至到2016年7月末,总计开展了400期活动,平均一年48期。
团队成员来自社会各界,身份职业各不相同,都是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每期活动少则10来人,最多的一次有50多人。”舒克说。
2012年,高松举家迁往了北京,并再次发起建立了“中国城市记忆”团队,同时将“南京城市记忆”到接力棒交给了舒克。
从2008年到2012年的4年间,高松始终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与时间赛跑,留住这座城市的记忆。他特别留意拆迁公告:城南、城北、浦口、高淳……不管是哪里,只要拆迁他必然前去。其间,对于一些“老古董”他都会自掏腰包进行“抢救性保护”。
▼
原白下区尚书里有一个明朝皇家用的石井栏,当时挖掘机司机正准备挖土将石井填埋。他看到后拿出相机吓唬对方“不准动”,后来找了辆三轮车花了1200元钱,才将石井栏保存下来。
除了在拆迁工地购买,高松还会去旧货市场里淘。不少小贩会根据他的喜好,定向出去收购。几年下来,走街串巷,高松共花上百万元积蓄收集“南京记忆”。
2014年,他将当年从挖掘机、废墟中抢救出来的近千件藏品,无偿捐给了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并在西善桥梅山村村部建立了“南京城市记忆馆”,免费面向公众开放。
南京城市记忆馆
马头牌冰棒箱
民国时期收音机
贡案台几
高松2014年在北京举办南京老门牌展
作品:《塔》。丙烯与城市变迁土样混合、城市变迁消失的街巷门牌、巷牌。
目前,“南京城市记忆”在西祠上的版块已经被细分为“人文风景”、“南京发现”、“历史人物”、“城市考古”、“抗战记忆”、“民俗文化”等20多个子栏目。
其中不少还形成了自己“精专”的寻访项目,比如“1937南京保卫战战迹寻研团”。
他们也会制定一些专题活动,比如 “明城墙”。南京的城门历来有“内十三外十八”的说法,团队历时多月围着“外十八”的轮廓整整走了一圈,其后将写成的调查报告提交给专家审议,基本得到了认可。
南京市“百里秦淮风光带”的规划就是按照团队寻访所确认的“外十八”范围而制定的。他们还开展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古金陵四十八景”、“千年古镇”等专题的走访研究,为有关单位机构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舒克说,自2011年开始,每逢清明节及“12月13日”,团队成员都要去一两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除了进行祭奠,还会将周围的环境整理干净。
2015年,团队全年进行了抗战的专题研究,尤其是对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的再探访。除了目前公布的17处以外,至2016年,团队又新发现了7处。
2015年12月2日,舒克发表了《遇难同胞丛葬地汇总及文保碑问题,请大家关注并参与》的帖子,指出除了纪念馆和上新河丛葬地立有全国文保碑外,其它多处却是空白。
http://mmbiz.qpic.cn/mmbiz/cpn4LNr5GrQic6lIicDvMQZ5cH4nicdTZkV4O9sLicNBJoI6DpD8XIYMcuSxZdyNnj1VibVlrwvMf36NEkECsIibQeHw/0?wx_fmt=png
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2012年12月,城市记忆团队前往拜祭。
汤山方冲后巷村也有一处遇难同胞丛葬地,
2016年6月25日,周六,雨
南京城市记忆第395期寻访拍记以“南京保卫战方冲战场”为主题,重走当年南京守军第66军、第83军突围之路。第66、83军由广东人组成,所以号称“粤军”。
资料显示:1937年12月12日,在南京卫戍区总司令唐生智宣布放弃首都撤退时,由于号令不畅等原因,各路守军纷纷拥挤在挹江门,准备过江北撤,而宋希濂部因没有及时得到撤退命令,以武力阻止撤退,形成国军自相残杀之乱像。
团队成员冒雨寻访
而66、83之粤军则自选突围道路,在汤山方冲一带血战日寇,虽伤亡不小,但最后突围成功。
这是南京保卫战中值得书写的历史场景。南京城市记忆团队在抗战历史研究者许晶和他的学生张乐平的带领下,沿着当年粤军突围路线,行走在湖山、棒槌山、圣村、狼山、孟塘、方冲、后巷一带。
途中有宽敞梧桐大道,亦有山间泥泞洼塘,大家怀着对当年抗日将士的崇敬之情,走完这一段并不平坦的“突围路”。
许晶老师手绘的寻访路线图
本次寻访,团队也有了几点发现:
其一,南京的民国梧桐大道,现存的并不止市区内和中山陵景区内。在湖山、棒槌山到圣村、孟塘地段,是当年粤军突围的主道,大道两侧粗大的梧桐树,显然属于民国时期栽种的;
其二,在棒槌山下,有当地湖山村委会自发建立的抗战和死难民众纪念碑一座,记录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日寇屠杀罪行和抗战勇士利用棒槌山抗击日寇的史实;
其三,方冲突围之路,其地理环境、山势走向等,是极好的历史遗迹,值得历史学者和各方面研究梳理。
其四,方冲后巷一带,当年有无数百姓自发参与抗战,同时也有大批百姓被日寇屠杀。因此这里也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一处重要纪念地,典型事例有后巷村一家七口被杀,其中只有一位婴儿侥幸存活。
那位侥幸活下来的婴儿,现在已经已经年近八旬,是为数不多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而这一家死去的六口人,集中埋葬在村边路口一座坟茔当中,希望有关方面能够设法保护这座不幸之墓。
后巷村一家六口遇难墓地,图中用红圈标注的位置。墓地上插着六根枯竹竿,表示墓中埋藏的人数,这是当地民俗。
为此,团队成员们发出倡议:以方冲战场为背景,借助一家六口被屠杀的墓地,再建立一座丛葬地纪念碑,以告慰遇难同胞,祭奠抗战先辈,警示后人!
http://mmbiz.qpic.cn/mmbiz/cpn4LNr5GrQic6lIicDvMQZ5cH4nicdTZkV1ibboWge5BOqS7LhAvHBCfZsiabNribEibzP4sEa2uhBFVYTBo1KTPXmZA/0?wx_fmt=png
8年、第400期……城市记忆团队的寻访拍记仍在继续。
“紫金草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