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172:天宁寺寻古#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4年1月)

标签:
城市记忆建筑老街历史行学 |
分类: 高山流水行学天下 |
















北京天宁寺是北京市佛教协会管理的宗教场所之一,寺中有北京最高的密檐式砖塔,为辽代时所建。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当时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到唐代该寺叫“天王寺”,在明正统年间改名为“天宁寺”。
天宁寺塔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也是北京创建年代最早的寺院之一。天宁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年间(公元471—476年),初名光林 寺。隋代仁寿年间(公元602年)光林寺改名弘业寺。相传隋文帝未称帝时,一印度高僧送他一袋舍利,他登上帝位后,在仁寿年间将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 塔秘藏。法门寺、天宁寺均为其一。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佛舍利入塔。
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后塔毁。唐开元年间(公元712年),弘业寺改称天王寺。到了辽代天祚帝天庆九年至十年(公元1119—1120年),于 寺内建八角十三层舍利砖塔,建塔历时十个月,其造型取《华严经》经义。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于保大年间(公元1122年)称帝,帝号:天 赐皇帝。但仅三个月而死,此塔也就成了这个短命王朝的唯一纪念。此塔的建筑师是寇世英、寇世兴。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辽的燕京正式建都, 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华门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此寺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为大万安寺。
北京天宁寺元朝(公元1271—1368年)末年,天宁寺遭到灭顶之灾,整座寺庙随豪华的金中都毁于兵火,仅余孤塔,茕孑无依。明朝永乐元年(公元 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庙,依辽代原状更换舍利塔基座砖雕,扩大寺庙规模。辅佐朱棣登上皇位的高僧姚广孝,不要爵位封号,退隐双塔庆寿寺,后 来移居天宁寺。天宁寺西北角,曾有一处院落,名为宗师府,即为姚广孝所居之所。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更名天宁寺,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改 称广善戒坛,不久,又恢复天宁寺旧名。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两度修缮天宁寺,整修一新的天宁寺规模宏大。塔后有大觉 殿和广善戒坛,西北处有宗师府。明末天宁寺再毁。
清初时塔顶坍塌。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重建天宁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重修天宁寺,寺中心为辽代舍利塔,将辽代铁塔刹改为砖砌宝 顶。塔前为山门、接引佛殿、东西配殿,塔后为三大士殿、戒坛、东西配殿。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再次修缮天宁寺,使天宁寺门庑殿宇斋堂规制一 新,成为京城的一处胜迹。
从明朝末年始,天宁寺逐渐成为京城赏花、拜佛的好去处。到了清代,寺中设有花圃,种有芍药、桂花,尤以荷花、菊花最为有名。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寺中碑刻记载拆三大士殿移建山门,修复塔前殿宇。但塔后建筑全部荒废。
解放后1958年对寺中文物进行普查,寺中的小碑记述了经过。1988年1月,天宁寺塔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1992年大修时,在塔 顶拆出当时的建塔碑,此碑也印证了此塔为辽代所建。2002年天宁寺塔院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2007年7月7日,天宁寺举行盛大的佛像开光仪式。同时, 北京市宗教活动场所证书颁证仪式在天宁寺隆重举行。
天宁寺规模宏大,分中路和东西三路,现仅存中路。中路有山门殿(韦驮殿),山门前有高大古槐两株。山门上书“敕建天宁寺”。山门殿内前供弥勒佛,后站持杵 韦驮。山门殿后为前院。前院正北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门上书“接引殿”。门前对联东书“金界庄严铃语钟声流静梵”,西题“运台馣霭香云宝相现慈因”。大 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供接引佛,寓意接引众信徒进入佛门广接佛缘。大殿前有碑刻数方,其中有乾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碑。接引殿前过去有大殿释迦殿,接引殿 后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舍利塔院宽阔,东、西亦有配殿,东为药师殿,西为弥陀殿。塔院后为清幽的四合院“兰若院”。
2013年来到北京就开始慢慢记录北京变迁了,前些年只是对前门地区进行过全面记录,
而我知道我们对北京的记录太晚太晚了,但还是走起来行动吧。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发起人:高松拍摄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