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170:小别白云观#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4年1月)

标签:
城市记忆建筑老街历史行学 |
分类: 高山流水行学天下 |




















白云观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以及后院计四个部分,
主要殿宇位于中轴线上,包括山门、灵官殿、 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 三清阁等建筑,配殿、廊庑分列中轴两旁。
山门前神路的前端有 棂星门,为一四柱七楼木结构牌坊,正楼前后有额,前书“洞天胜境”,后书“琼林阆苑”。山门建于明代,面阔三间,单檐琉璃瓦歇山顶,汉白玉雕花拱券石门, 檐下额书“敕建白云观”,门前有石狮、华表等物。棂星门外有砖砌照壁,壁心嵌“万古长春”字样的琉璃雕砖。
白云观 山门内为灵官殿,原为四帅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内奉王灵官像。灵官殿后东西两侧有钟鼓楼,为方形二层建筑,东为鼓楼,西为钟楼,与其他寺观布置相反。 其后为玉皇殿,坐落于高大的“凸”字形台基之上,殿面阔五间,三间前列月台,灰筒瓦歇山顶,殿内供玉皇大帝神像,现两侧的万历年间铸造的铜像为他处移来。 老律堂原称七真殿,位于玉皇殿后,为观内道士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面阔三间,勾连搭建筑,前出月台。殿内供奉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塑像,丘处机居 中,殿内正梁上悬康熙御书“琅简真庭”横匾。殿外月台右方立铜骡一骑,原为东岳庙之物,后移至此处。
丘祖殿为老律堂后一组自成院落的前列建筑,始建于 金正大五年(1128),名处顺堂,清康熙年间改为贞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为今名,是全真龙门派后裔奉祀丘处机的殿堂,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 山顶,殿内塑有丘真人和二胁侍像,有瘿钵置于石座上,相传为宋代遗物,为乾隆帝所赐。
三清阁和四御殿是与丘祖殿组成院落的正房,上下两层,上为三清阁,下为四御殿,面阔五间,前出廊,是白云观中路北端的顶点建筑。三清阁供 奉道教最高尊神玉 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殿供天神界的四位大帝像。阁两侧有转角翼楼相通,东为藏经楼,原藏有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后移交北京图 书馆。西翼楼为朝天楼或望月楼。三清阁后为云集园,是白云观的后院,也是观最北端的建筑。云集园始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园中以戒台、云集山房为主 体建筑,另外尚有云华仙馆、友鹤亭、妙香亭、退居楼等建筑点缀园中。云集山房面阔三间,周以围廊;戒台位于其南,北向,为传经受戒之所,其两侧有游廊迂 回,后有假山横亘。整个后院布局精巧、景色幽美。
观东路原有南极殿、真武殿、火神殿、斋堂等建筑,因所奉神像早毁,现已辟为寮房,作为生活居住区。东路尚有保存完好建于雍正年间的罗公塔,塔八角三级,砖 石结构,雕花细腻,古朴庄重。西路建筑吕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祠堂院等;祠堂在南端,为供奉白云观历代方丈神位之所;元君殿,亦称娘娘殿,建于 乾隆二十一年(1756),面阔三间,歇山顶,中奉碧霞元君,左右为 子孙娘娘和 眼光娘娘,殿左右复有悬山各一座,下有催生娘娘和天花娘娘塑像,殿原为坐北朝南,现为坐南朝北,为观中唯一的倒座殿;吕祖殿位于元君殿西侧,建于嘉庆十三 年(1808),为一独立院落。院分前后亮殿,均面阔三间,两侧配以庑廊;前殿为八仙殿,殿中顺两山塑八仙像。
穿八仙殿而过为吕祖殿,为供奉 吕洞宾的专殿,殿为绿琉璃瓦顶,为观中仅有;元辰殿在三清阁西侧,又名六十甲子殿,为供奉六十甲子星宿神像之所,殿面阔五间,灰瓦歇山顶,殿内原奉六十甲子像毁于“文革”,现为1984年补塑,并于中央新塑斗姥像做主神。
2013年来到北京就开始慢慢记录北京变迁了,前些年只是对前门地区进行过全面记录,
而我知道我们对北京的记录太晚太晚了,但还是走起来行动吧。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发起人:高松拍摄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