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155:东棉花胡同15号#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4年2月)

标签:
城市记忆建筑老街历史行学 |
分类: 高山流水行学天下 |




















清 末年间吉林将军凤山住宅一部分,凤山(?-1911),姓刘,字禹门,号茗昌,隶汉军镶白旗,清末广州将军,与慈禧太后交谊甚厚,家资殷实。此宅是个三进 四合院,均为硬山式合瓦建筑,作为二门的砖雕拱门为拱圆形,高4米余,宽2.5米左右,砖雕布局严谨、凹凸得当、其做工之细、刀法之精,实属罕见,是南锣 鼓巷的建造精品,200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棉花胡同胡同不深,却在北京的地图上能找到它的名。东棉花胡同跟相邻的兵马司胡同、帽儿胡同、圆恩寺胡同一样,丈余宽,水泥路,两边多为古建式民宅。探头瞅一小院,像是清代的阔门,半掩,门前看可见木门当雕的很细,那石雕的户对端然肃立,当年门外定是有拴马柱的。
向里望去,落落的四合院,院里大大小小的搭着几间红砖小厨房,东西南北四面各住一户人家,院里搭有葡萄架,一串串紫红的沉甸甸的葡萄垂得让人眼馋。抬
头瞧那房檐下嵌着的档板,不宽的面上显现着已斑驳的漆画,像出自哪桩典故。看那老房的砖厚实的象线装古书,走近靠大门的房,有凋梁画栋,影壁上飞龙舞爪。
在北京的胡同中见这样的景,很多。
东棉花胡同传说东棉花胡同的由来,象北京所有的胡同一样,都是有来头有说道的无暇考证,只是从这条东棉花胡同走向东西南北,都能找到很多名流的旧居。
小院是有点现代味的平房,似乎象要模仿四合院的架式建起来的,房顶有护栏,可凭栏远眺,但望不到远去,四周的楼房挡住了想远去的视力,在楼宇下的一幢幢古
宅,对比下格外突出了历史的痕迹。
沿着东棉花胡同的护栏往下看,巷子两头的景色便尽收于眼底。你会发现胡同里自发行成的“交通规则”──汽车让摩托,摩托让自行车,自行车让“空手道”的人。在这个胡同里蹲着一个大有名气的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这儿的人简称:中戏。
东棉花胡同是北京的胡同中最普通的胡同,东棉花胡同这里有南来的北往的,乌鲁木齐香港的,人们在巷里穿流不息。
2013年来到北京就开始慢慢记录北京变迁了,前些年只是对前门地区进行过全面记录,
而我知道我们对北京的记录太晚太晚了,但还是走起来行动吧。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发起人:高松拍摄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