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144:炒豆胡同77号 僧王府#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4年2月)

标签:
城市记忆建筑老街历史行学 |
分类: 高山流水行学天下 |













僧王府是进南锣鼓巷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是炒豆胡同。炒豆胡同西口不远77号门旁,标有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写“僧王府”。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
僧格林沁(?~1865),蒙古科尔沁旗人,道光五年(1825年)袭封科尔沁郡王,他能征善战,但在历史上却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咸丰五年(1855 年)因在山东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有功晋封亲王。咸丰九年(1859年)在大沽口中他督军奋战,大败英法联军。咸丰十年(1860年),再次抗击英法联军, 因失守大沽口、放弃天津,被革去王爵。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又受命剿捻,在山东、河南、安徽镇压捻军。同治四年(1865年)5月,率部在山东曹州 与捻军激战中阵亡。死后,其子伯彦诺谟诂承袭亲王爵,因而这一带的老住户,还称这所府址为“伯王府”,伯王曾任御前大臣,做过光绪的“谙达”(老师),教 光绪骑射。
原僧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其中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组成一个很大的建筑群。
民国后,府第被亲王的后代逐渐拍卖,被分成了许多院落。现在的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单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双号),都是原王府的范围。
炒豆胡同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也是一组很大的建筑。祠堂和王府建在一条胡同,在清朝是不多见的。现在这里被改建为“侣松园宾馆”。像这样幽静秀雅、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宾馆,在北京也是不多见的。
2013年来到北京就开始慢慢记录北京变迁了,前些年只是对前门地区进行过全面记录,
而我知道我们对北京的记录太晚太晚了,但还是走起来行动吧。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发起人:高松拍摄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