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路往孙文西方向走,远远望着金碧辉煌的旧工人
文化宫,顺着一条小巷拾阶而上,原来这里就是集贤坊。很多城市都有集贤坊这个地名,顾名思义,就是贤士云集的地方。这些有着青砖、灰雕、长窗、趟栊门的小
洋房,当年住着的都是些怎样的贤达人士?
■“地主庄园”集贤坊
在通往太平路的路口,有一位老伯在巷口摆着一张小桌子,上书,写字。记者上前询问关于老房子的故事,他指指旁边的一间小房子,让我进去。这里也是代人写字的地方。一位老伯正坐在桌前,奋笔疾书。得知来意,他放下手头的稿子,细细向我道来这集贤坊的故事。
老
伯今年77岁了,名叫李炳尧。“这里清代的时候是地主庄园,都是大间的古老屋。”李伯说,以前这里叫“中枢第”,当时住在这里的都是世代为官的家庭,而他
的太爷就是集贤坊最早的业主之一。太爷是什么官,李伯已经不知道了,不过他爷爷是一位法官,当时的法院位于仁山对面的治安街。“当时有句话叫做 ‘高师
穷,法政老,岭南不中用’。”
李伯指着旁边的一栋老屋说,这里原来是我太爷建的。战乱时期,盗贼猖狂。这栋房子有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三幢
建筑之间有两座天桥连接。“盗贼从一个方向来,我们可以从另一个方向走。”李伯说,当时这个天桥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防盗,而且,集贤坊巷口还竖有木棍,阻挡
盗贼。
说起集贤坊这个地主庄园,李伯告诉记者:“清朝开路的时候,集贤坊的有钱人收买了官员,于是这里就没有被拆除,建到路中间,业主没
有花钱,就被收了地,于是,太平路就成了今天这样弯弯曲曲的形状了。”集贤坊共有18间,基本上还保持了原来的外貌,不过大多已是出租屋,其中一间被丢
空,有一间外墙贴了瓷砖,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李伯说,他看过老屋的地契,是民国22年建的。
有人说,中山集贤坊还曾出产备受市民欢迎的西
饼。辛亥革命后,西饼开始在中山人的生活中普及起来,当时中山有一些商家派学徒去港澳地区学习制作面包、“番饼”的技巧,然后回到石岐办厂开店。据《岐海
商涛》载,当年孙文西路最具代表性的天天饼干厂,其“工厂设在集贤坊祠堂。有员工数十,产品远销省港澳及南美一些国家。当年天——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寻访
系列报道之二十三
天的学徒,有的已成为香港名厂的老技术员了。
■代人写字 打抱不平
1937年日军侵
华,集贤坊一旁的工人文化宫原本是一间祠堂,后被日军用作侦缉队,“打人啊,审犯人啊,都在这里。”记忆中,这里常常传出狗叫和哭号的声音。当时的李炳尧
刚刚上幼儿园,统一要求学日语,见到日本兵,需要敬礼。“他们也喜欢逗小孩,高兴的时候还会给一支圆珠笔。”李伯如今还会说上几句日语。李伯记得当时集贤
坊4号还住着一位侦缉队长,是位中国人,日本人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
为了躲避战乱,李伯一家人逃亡香港,随后,日军又攻打香港,李伯一家人辗转回到中山。“家都空了,都被偷光了。”一家人只能一点点重建家园。
为
了谋生,家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屋只有爷爷和奶奶守着。因历史问题,建国后,老屋被收归国有。1958年,爷爷去世,这一年,国家私房改造,出租超过
100平方米的房子都要收归国有。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李伯的争取,其中一栋房屋归还给李伯,如今,他就是在这间祖屋里给街坊写字,写状。
少
小离家,老大回。李伯16岁离开中山,去两广纵队参军,后分配到地方,打过小工,最终到广东海洋大学任教,从事建筑业。退休后,又自学法律,成为石岐社区
法律援助志愿队的成员之一,也代人写状。李伯一个月退休工资不少,但是仍然乐此不疲:“我爱好打抱不平。”在小小的房间内,挂着几条锦旗,感谢李伯“讨回
公道”!在集贤坊,记者看到,有好几家“代人写字”,装裱字画,喜帖书信,合同申请,遗嘱诉讼。
2015年上半年两次到中山市地区的三乡镇与珠海地区陪孩子拍戏,我们当然不会错过对当地历史的探访了,感谢电视剧《亲亲中国爹娘》剧组,电影《曼谷》剧
组对孩子高山流水的关爱,我们也用我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寻考作为对当地的回报吧,系列寻访图片分期发出,慢慢回顾吧!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高山流水之父: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