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山流水文献馆
高山流水文献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0,851
  • 关注人气:33,0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记忆87:法源寺石钵及其底座--清+元#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6月)

(2016-04-19 07:40:04)
标签:

城市记忆

建筑

历史

文化

行学

分类: 高山流水行学天下
北京记忆87:法源寺石钵及其底座--清+元#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6月)

北京记忆87:法源寺石钵及其底座--清+元#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6月)

北京记忆87:法源寺石钵及其底座--清+元#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6月)

北京记忆87:法源寺石钵及其底座--清+元#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6月)

北京记忆87:法源寺石钵及其底座--清+元#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6月)

北京记忆87:法源寺石钵及其底座--清+元#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6月)

北京记忆87:法源寺石钵及其底座--清+元#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6月)

北京记忆87:法源寺石钵及其底座--清+元#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6月)

北京记忆87:法源寺石钵及其底座--清+元#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6月)

北京记忆87:法源寺石钵及其底座--清+元#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6月)

北京记忆87:法源寺石钵及其底座--清+元#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6月)

北京法源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寺内珍藏有大量的历史文物,放置在毗卢 殿前的大石钵及其底座就是较珍贵的一件。大石钵敛口呈椭圆形,造型精美,外壁通体施雕刻。从口沿到钵底都雕有翻腾的海水纹,海兽、海马、蛟龙及寻海夜叉出 没其中。钵体放置在一个双层石雕底座上。底座呈八面,下承八足,每一面都以开光的手法雕刻汹涌的浪花和飞龙等各种灵兽。刀法圆润浑厚,气势非常雄伟。
  法源寺的石钵和底座虽共置一处,却不是一个朝代的器物。石钵制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底座则更早,为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所造。底座原本不是为安放石钵用的,也不在法源寺内,而最初是为了放置今北海公园团城上的渎山大玉海的。
   北京城北海、中海、南海,在金代统称为“海子”,是当时统治者的离宫———大宁宫的一部分。金代统治者在太液池北,堆土叠石植树种草建筑殿宇,形成了琼 华岛。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又以琼华岛作为元大都的中心,将琼华岛改称“万岁山”或“万寿山”,于山的最高处建起广寒殿。并为大宴群臣犒赏将士之便, 特令数十名工匠开采四川岷山的整块玉料,精雕细刻制成了渎山大玉海,作为盛酒的酒瓮,且配有双层石座。玉海成器于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高70厘 米,周长493厘米,重达3500公斤。墨绿色的器身带有白色花纹。周身雕刻起伏的海浪及海龙、海马、海猪……器形硕大。可贮酒三十余石。这就是渎山大玉 海。
  明万历七年端阳前一日,广寒殿倒塌,渎山大玉海及其底座被运走。世事变迁,几经辗转,玉海与底座流落于西华门外的真武庙内,成了道士的腌 菜缸了。真武庙在明朝时为宫廷御用监旧地,大玉海流落到此地也不为怪。到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重修真武庙时,将玉海移至大士像前,并在内贮水堆 石以示南海普陀之意,此后真武庙也改称“玉钵庵”了。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弘历发现了流落于玉钵庵的大玉海,便“以千金易之”,放在北 海团城的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又命人在承光殿前修建一座小亭,名“玉瓮亭”,将玉海经4次琢磨修整后新配了一个底座,一齐立在亭内。自 此渎山大玉海算是有了着落,然而原先承置玉海的双层底座却没有搬来,还遗留在玉钵庵中呢。于是乾隆皇帝在十四年仿照渎山大玉海的形制命工匠重新雕刻了一个 大石钵,依然放在了玉钵庵内的双层座上,只是石钵与底座看上去略显不合槽。
  1980年,重修宣武门外法源寺时,将大石钵与原渎山大玉海的双层底座一同放置在了毗卢殿前。直到现在这法源寺中还是清代的石钵,元朝的底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4月07日 第八版)


2013年来到北京就从这里开始慢慢记录北京变迁了,前些年只是对前门地区进行过全面记录,

而我知道我们对北京的记录太晚太晚了,但还是走起来行动吧。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发起人:高松拍摄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高山流水之父:高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