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忆76:米市胡同康有为故居#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5、6月)

标签:
城市记忆建筑历史文化行学 |
分类: 高山流水行学天下 |
























(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哲)
位于北京菜市口东南部的米市胡同,北起骡马市大街,南至南横东街。这条胡同形成于明朝,据说当时这里有一个米粮集市,不断扩大后,逐渐形成街道,故而得名。
破败是米市胡同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胡同周围一片荒草,许多房子拆了大半,只剩残垣断壁。在废墟中独存一处院落,靠大门口挂着的 “康有为故居——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才得以认出,故居大门的屋顶上杂草丛生。这里因拆迁己少有居民居住了。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1858年3月生,少年时期曾接受过严格的封建礼教教育。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和视野也逐渐成熟开阔,志向高远的他开始接受西方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宣扬“维新变法”。康有为在北京从事“改良”活动时的住所便是米市胡同43号(即南海会馆)。
清末以来,米市胡同里居住过许多官僚、文人。当年这里会馆众多,尤以南海会馆名气大。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至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都住在这里。因故居内跨院中有七棵树,故称其为“七树堂”。而今,故居内赫赫有名的七棵树也已难寻痕迹,只剩一棵已经死去十多年的枯树 作为历史的见证。
据记载,1926年秋,康有为最后一次来到北京回到南海会馆,在老屋门前伫立良久,脑海里浮现出在这里发生过的刻骨铭 心的往事,已是古稀之年的康有为抑制不住内心的伤感,号啕大哭。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勉强来到“粤东邑馆”、“保国会”等旧址凭吊一番后,离开了北京。次年年 初,康有为与世长辞。
2013年来到北京就从这里开始慢慢记录北京变迁了,前些年只是对前门地区进行过全面记录,
而我知道我们对北京的记录太晚太晚了,但还是走起来行动吧。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发起人:高松拍摄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