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东海峪遗址!山东日照古迹寻考之八#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3年8月

标签:
城市记忆历史文化行学日照 |
分类: 高山流水行学天下 |











1960年被发现,1973年以来曾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仅有的两件完 整的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均出土于东海峪遗址,位居1992年中国文物精华展中200件文物珍品之一。该陶器高26.5厘米,嚣壁薄处仅有0.2—0.3毫 米,每件重量仅22克,造型规整,质地细密,厚薄均匀,色泽光亮漆黑,代表了龙山文化制陶艺术的最高水平。此外,遗址还出土磨制石器等文物。
东
海峪遗址下层出土的陶器如黑陶高柄杯、细颈袋足、夹砂鼓腹罐以及鼎、壶、觯等,都具有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特征。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
2860~前2690年。中层器物中,如蛋壳黑陶高柄杯、觯形杯、等腰三角形堆纹鼎足等,既是由下层同类器物演变发展而来,又是上层同类器物的祖型。中层
遗存具有从大汶口文化向山东龙山文化过
渡的性质,有的意见则把它定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早期遗存。上层发现的粗颈实足、粗颈袋足、大宽沿蛋壳黑陶高柄杯、近直腹小平底带耳杯、豆、罐、、敛口盆、鸟
首形鼎足等,都具有山东龙山文化的特征。这里的 3个文化层不仅在器物发展上互相衔接,同时,在墓葬、房屋建筑方面也有承袭关系。
3层墓葬的形制和葬俗基本相同,都有长方形土坑墓或长方形竖穴石椁墓,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西北,随葬器物的组合也大致相同。中、上层的房层都以台基上的
近方形地面式建筑为特点,在夯土台基上平地起建或挖槽起建土墙,墙基多为黄粘土夹石块垛成,墙外有护坡,室内地面用黄粘土和砂筑成。台基护坡和室内地基都
是分层夯筑的。房屋台基的出现和夯筑技术的使用,开中国传统的夯土台基式土木结构建筑的端倪,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发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叠层”而出名。1975年秋的发掘主要在遗址东缘,文化堆积主要有三层:下层属大汶
口文化晚期阶段的堆积,此层之下还发现2座这一阶段的墓葬;中层除文化层外,还有一座墓葬,“具有从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性质”;上层堆积是主要的
一个文化层,堆积和墓葬属于龙山文化阶段。东海峪遗址“三叠层”的发现,基本上解决了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之间的传承与演化关系。现在一般把以中层为
代表的遗存定为龙山文化的早期阶段之初。这一发现,为其他地区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借鉴资料[1] 。
东海峪遗址的文化遗迹主要是房址和墓葬。房址共发现12座,都是西南向。在结构上是方形土台建筑。房址由土台、墙
基、土墙和墙外护坡构成,有的还有灶址。这种房址的土台应是夯打筑成,然后再在土台上挖基槽或平地起建土墙。墙外设置护坡,室内地面采用黄粘土和砂垫而
成。墙体则是多为黄粘土夹石垛成(四角石块较多,应为加固墙体用),这种夯筑技术的使用和台基建筑的形式及房屋的整体布局对研究当时此区域的社会组织形
式、文明程度及此区域的气候环境等方面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是一处较大的中心聚落遗址。
墓葬共发现18座,形制有长方形土坑竖穴和长方形竖穴石椁墓两种,葬式皆为仰身直肢、头向朝西北。以上的一致性,表明这些墓主人应属同一部族,这为族属的研究提供了佐证。【引文百度】
注:这是2013年8月--9月在山东日照,女儿高山流水联合主演的电影《一路芬芳》拍摄时花絮,感谢电影《一路芬芳》的制片方及全体剧组成员对高山流水的关爱呵护,感谢导演樊浩的指导,让我们一起跟着高山流水回味那些快乐的日子吧!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发起人:高松拍摄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