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记忆217:海城街的“黄房子”原中东铁路遗存#高山流水行学天下#2014年初

标签:
城市记忆行学房产文化历史 |
分类: 北方记忆 |

















图片概述:
“大菜窖每个‘毛子房’都有,夏天放水果、冬天储蔬菜,比冰箱能装多了,还不用电。”今年78岁的朱大爷在北京街上有一处独门独院的大房子,这次也 在征收改造范围内。看着屋里伴随了他60多年的老物件,他觉得每件都稀罕,尤其是地中央的大菜窖。朱大爷家的菜窖就在屋内,虽经百年,依然保存完好。掀开 地上的盖板,一个深约两米、宽十四五米的菜窖就呈现在记者眼前,顺着木扶梯下去,马上就感觉到了里面的寒气。“当年建造时就这样,没改过,现在还能用。” 朱大爷说,这窖就相当于大冰柜,夏天储存单位发的苹果、凭票买的啤酒,冬天放土豆、白菜,能吃到春节。
在朱大爷家,记者还在绿色对开的木门外看到了一条长长的铁门闩,好像一根弯了的铁棍,两头用铁环固定着,门闩中间是“门鼻子”,而在门里,从墙边的壁橱里伸出一条带钩的铁棍,用来挂住门把手。朱大爷说,当年他自己在小院住时外屋门都不上锁,将铁门闩一挂就可放心去睡了。
在很多居民家,各屋窗户里层都装着两扇木闸板,漆成乳白色的木板像两个柜门,关上后立即挡住阳光。这木闸板一来起到窗帘的作用,二来夏天遮阳,冬天 保暖,白天折起用挂钩挂好,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你听这木料多好。”王仁杰拍了拍木闸板说,希望这老房子被保留后,能把木闸板好好油饰一下,让更多人来参 观,见证历史的印记。【引文凤凰黑龙江】
《小镇来了王警官》时,完成的部分城市记忆采录!感谢电影《小镇来了王警官》的制片人张总,
感谢电影导演,以及全体剧组成员对高山流水的关爱呵护!让我们一起跟着高山流水行学天下的
脚步,回味冰城哈尔滨的老建筑、中东铁路遗存、古城遗址给我们的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