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00件老旗袍 演绎南京“花样年华”(南京晨报2015年5月18日)

(2015-05-18 14:05:26)
标签:

城市记忆

历史

文化

时尚

分类: 媒体报道
300件老旗袍 <wbr>演绎南京“花样年华”(南京晨报2015年5月18日)

300件老旗袍 <wbr>演绎南京“花样年华”(南京晨报2015年5月18日)

 “老旗袍一直默默存在着,只是我们没时间停下脚步看看她的美……旗袍告诉了我们一条曲线在平平的布料上就能描画历史!”这是高松两年前在北京举办 《往事——时光可以重来》老旗袍展时,有感而发的一段文字。历经十年辗转寻觅,收藏超300件清末和民国的老旗袍。近日,南京民间收藏家高松携手南京历史 人文摄影师冯方宇,正式启动了“南京民国老旗袍重穿计划”,“想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花样年华’。”

    南京民间老旗袍走“秀、静、雅”的路线

    见 到高松的时候,他们的“南京民国老旗袍重穿计划”已经结束了第一站南京体育学院的拍摄,正准备转战第二站栖霞江南水泥厂,被问及为何舍近求远,跑到距离市 区几十公里之外的江南水泥厂去找感觉,高松回答得一点不含糊,“因为那里有纯正的民国味道,不是新建的建筑,也没有粉饰过的痕迹。”

    由于收藏旗袍,高松如今谈起旗袍的历史也是如数家珍,“一提起旗袍,大家就会本能地联想起老上海的风情,或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香港,却很少有人想到民国时期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其实,南京的旗袍历史渊源极为深厚。”

    高 松这次带过来的老旗袍,大多走的都是“南京本地旗袍风格”,可以诠释为端庄、大方、得体,“也可以说是秀、静、雅。这与当时南京作为首都的社会风气和时尚 风向有关,西洋的文化虽然对南京有浸染,但却不像上海滩那样前卫西化,民间老旗袍穿出来的是一种淡淡的味道,虽然不是凌厉出挑的那种美,却很有亲和力。最 重要的是,这才是最真实的民国旗袍世界。”

    在拆迁老宅中觅得十几件崭新的“老旗袍”

    高松收藏的很多老旗袍, 都是从南京各个拆迁工地上收购来的,而且绝大多数都并不是刻意求之,而是“偶得”。高松告诉记者,这些老旗袍有很多布料质地在如今的市场上都已经绝迹,几 乎就是不可再生的,虽然他十分珍视和小心,但还是难保一点都不损坏,“像昨天拍摄的时候,有一件就因为年代实在太久,布质脆弱被扯坏了,特别心疼,等拍摄 结束了看能不能找到手艺精巧的老裁缝织补一下。”

    300多件旗袍的收藏过程,对高松来说,就是一次次和民国时代的邂逅之缘,虽然辛 苦,但更多的是美妙和幸运。“记得有一次,城南一座老宅拆迁时,从房梁上发现了一个大包袱,里面竟存放着十几件新的旗袍。”高松告诉记者,这户老宅原来是 一家裁缝铺,“可能是还没来得及交货就遇上了战乱,裁缝‘出逃’了,机缘巧合这批旗袍竟得以保存至今。”

    老旗袍不应该只是挂在博物馆里被瞻仰

    《花 样年华》和《色戒》里的身影至今让很多人津津乐道,仿佛旗袍就应该是那样的,民国时代的女人通过旗袍展现的,也正是曼妙的身姿和流转的风情,“重新给旗袍 ‘代言’”,恰恰是高松和冯方宇启动这个计划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那时候一般女学生们喜欢穿青布旗袍,社会地位高的女子,喜欢穿大方得体端庄的旗袍;而从 事‘娱乐业’的女子,如交际花、舞女穿的则是艳丽性感的旗袍。”高松所说的最后一种旗袍,其实在南京很少见,因为当时南京的“娱乐业”并不发达,“民国影 视剧中夺人眼球的旗袍,在民国南京是一种‘稀罕物’。”

    高松说,旗袍能演绎出性感迷人的风情自然很好,但我们应该对烙印上时代痕迹 的物件有着更加全面的解读,“旗袍并不是偶尔扮靓,大多束之高阁的奢侈品,也不是上流社会或者特殊职业的专属品,当时只要不是社会最底层的女子,每个女人 都至少有一件旗袍,风格也多为‘秀、静、雅’。”

    “最美的东西永远是灵动的,哪怕是几十年前的老旗袍,不应该只是挂在博物馆里被瞻仰,而是应该让人穿着被赋予生命力。”而说到下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高松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希望300件老旗袍能同时被演绎,不是被专业的模特,而是普通大众。”

    记者 黄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