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哈市道里区地段街194号的兆麟小学老教学楼建筑风格很独特,主校舍是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非常典雅、华丽。整幢楼的平面为矩形与圆形结合,主入口处设有门廊和宽敞的台阶,门廊拱柱线条流畅,双折坡檐装有盔形穹顶,显得美轮美奂。
老房子本身有很多故事,这幢老楼几易其主,内幕就更复杂。有人说,这幢楼曾经是原中东铁路的希尔科夫公爵的私邸,由俄罗斯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设
计。由于设计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整幢建筑更充满了欧洲风格。随着日本入侵,这里成为“东本愿寺桃山寻常高等小学”。
兆麟小学历史悠久,能够在这里读书,往往让其他小朋友羡慕。除了用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名字命名外,单单拥有这样一座以文艺复兴风格为主调的漂亮校舍,就足以让孩子们自豪。这幢老房子已经成为哈市的一张名片,印证了那个时代哈尔滨主流建筑物风格。
据记载,1909年1月20日,日本人在埠头区开办东本愿寺附属小学校,这是日本人在哈开办的第一所小学校。1910年,他们在兆麟小学现在的位置
兴建了新校舍,并于次年2月竣工。新校舍建成后,他们将东本愿寺附属小学校迁至这里,改称为“东本愿寺桃山寻常高等小学”。
有关东本愿寺桃山寻常高等小学的史料留存很少,那些充满军国主义思想灌输的方式大多无从考证。曾经对伪满时期教育有研究的果先生说,那时的东本愿寺
桃山寻常高等小学对学生进行驯服教育,不仅要学会日式礼节,还要统一穿类似日本军服的校服,学校里对话一律是日语。有的中国孩子交流不方便,改用汉语,马
上遭到训斥。学校内俨然是日本国一样,对天皇画像要三拜九躬,面对东方表示效忠天皇。
日本关东军投降后,当时哈尔滨维持治安的管理人员和地方士绅商量后,决定将学校改称公园小学,接收当地失学儿童。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进入哈尔滨后,在重建地方政权时,为纪念牺牲的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经有关部门批准,将公园小学改为哈尔滨市兆麟小学。距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
兆麟小学历史悠久,它经历了中华民国、日伪统治和新中国三个时期,见证了历史变迁的每一个节点。时至今日,虽已近百年,校舍仍不失为精美建筑,依然光彩照人。
据记载,兆麟小学校的校名是1953年5月由该校柳千程老师写信请我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从去信邀请到回复,仅几天的时间就收到了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字。当时全校师生十分兴奋,还为校名落成举行简单的仪式。
【引文有部分网络文字,特此对同道文史探寻者深深感谢,如有原文版权请提示我,我会马上删除!】
注:《哈尔滨记忆》系列是2014年2月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地区,女儿高山流水参演电影
《小镇来了王警官》时,完成的部分城市记忆采录!感谢电影《小镇来了王警官》的制片人张总,
感谢电影导演,以及全体剧组成员对高山流水的关爱呵护!让我们一起跟着高山流水行学天下的
脚步,回味冰城哈尔滨的老建筑、中东铁路遗存、古城遗址给我们的历史反思!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发起人:高松拍摄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高山流水之父: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