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块南京老门牌北京展出 它们记录了消失的南京老街巷 |
|
江南时报记者 刘浩浩 黄勇 |
![2000多块南京老门牌北京展出 <wbr>它们记录了消失的南京老街巷[江南时报20141218] 2000多块南京老门牌北京展出 <wbr>它们记录了消失的南京老街巷[江南时报2014121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作品《一条街》:由南京原下关区宝善街老门牌组成
![2000多块南京老门牌北京展出 <wbr>它们记录了消失的南京老街巷[江南时报20141218] 2000多块南京老门牌北京展出 <wbr>它们记录了消失的南京老街巷[江南时报20141218]](//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作品《147》:147块门牌编制而成的铁缕铁衣
文化名人高松对于门牌的执着,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述,堪称所谓的“门牌控”。1995年至今,这位49岁的东北大汉已坚持搜集了近3000块老南京门牌。
本
报曾独家报道《当年的老城南印象陈列馆,国庆将在西善桥街道“重生”》,赴外地工作的高松为南京留下了城南记忆馆。12月21日至25日,高松将在北京举
行他的《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而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正是鼎鼎大名的周杰伦御用词人方文山。江南时报记者 刘浩浩 黄勇
被朋友笑称为“拆迁地专业户”
用
44块南京老门牌组成的一个塔,门牌贴在一张南京地形图上……这些别致的造型,全部由门牌组成。经过一年多(20个月)的思考与创作,高松创作出了《城市
记忆系列文献之“老门牌”》作品,这组作品将于本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元典美术馆展出。高松这次的艺术创作作品,是用他这些年搜集的南京老门牌中的大
部分——2000多块组成的。
高松既是收藏家也是艺术家,同时还是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的创办人与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管理人。
他从1994年来到南京读研究生起,就开始了门牌的收集工作,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留下了高松的足迹。高松告诉记者,“第一块门牌是1995年的时候无
意中捡的。那时,我经过一个拆迁工地,发现地上一块遗弃的门板上,蓝色的老门牌被雨水冲刷得锃亮发光,我就捡起来了。开始并没有觉得什么,后面收集多了,
就感觉特别有意义。南京老城南等地老房子、老街巷被拆掉后,门牌就成为了唯一的见证。”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成员、高松20年收藏的见证者刘冰说,高松收集门牌从最初的一片工地、一片废墟到几片拆迁现场,到无数个废墟,朋友们因此笑称高松为“拆迁地专业户”。
“一
件艺术作品创作,如果感动不了自己,就是失败的作品。也就意味着没有资格展示在观众的眼前。”在创作《147》——手工编制的铁缕铁衣的过程中,他总共痛
哭过三次,参与制作的女儿高山流水也一起陪着他哭泣。“我知道他不是因为穿插的铁丝经常刺破双手而疼得痛哭,是因为制作过程中,每一块门牌的故事和来历,
再次闪现在眼前。”刘冰说。
方文山亲自为他担任展览策划
高松在经历了20年的收集之后,手中已经汇聚了近
3000个老南京门牌,如今这些门牌所在的街巷基本上都已经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消失了。门牌成为了南京街巷的独特记忆和文化留存见证。高松早就有把门牌作为
艺术品展示的念头,刚好,他遇到了同样对门牌十分钟情的台湾著名词作家方文山。
记者了解到,高松和著名词作家方文山是通过网络认识的,两人偶然间发现对方竟然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收集老门牌,方文山个人收集的门牌数以千计。两人交流多了,慢慢成为了好友。两人因为门牌成为朋友确实罕见,这也算是另类的“以牌会友”了。
为何独独钟情于门牌收藏呢?方文山是这么说的:门牌就好像是通往某个历史时空的浪漫连结,是开启现在与过去的一把时空钥匙。门牌也是见证老建筑最具象的一种生活印记。虽说门牌不是古玩字画或历史文物,却扎扎实实可被归类为普通市民文化中属文史资料的佐证文物。
门牌特殊之处在于它能明确地标示出物件当初的所在地,这块门牌悬挂张贴在什么村什么路几号的门上。也正因此,纵使整个村庄因都市更新而被拆迁夷为平地,整个历史都已经彻底消失灰飞烟灭,但伴随着老建筑物同时存在于某特定时空下的门牌却依然存在着。
“捡拾与收集这些老门牌,竟也有某种抢救文物的使命感。”方文山这么形容自己的举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方文山发现高松不仅在收藏门牌,甚至已经以此为切口进行城市文化教育时,他帮高松策划了本次展览。
南京宝善街的“魂”留住了
在展览开始前,高松给记者发来了一组现场布展的照片。记者从照片中看到的画面是令人震撼的,这些原本单调简单的门牌,经过高松富有深意的设计组合之后,具有了让人不能忘却的视觉冲击力。
这些门牌有的是用绳子吊在半空中的,像是一张张纸片在空中悬浮,有的是粘贴在墙上的,多张门牌摆成了人物或是各种说不出名字的造型。而其中最震撼的作品如《塔》,是用44块南京老门牌组成的一个塔的形象;还有《地》,是将大量的门牌贴在一张南京地形图上的作品。
高
松印象深刻的一组门牌,有300多张,是他耗时三年在南京原下关区宝善街收集的。“那片居民区居住的人家有3000多户,拆迁的时间也很长,有三四年的时
间,到现在还没拆完。”高松说,从刚拆迁起他就开始关注这片区域,几乎每周都要去几趟。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在他看来,宝善街的名字太好了,“宝”和
“善”,都是能让人想到美好的词,这样的地名并不多。“我去收集这些门牌花了三年的时间,几乎都快把大学读完了,就感觉我做的事情终究留住了这条街的灵
魂。”
希望在门牌的故乡南京办展览
高松在南京生活了20年,而且收集的门牌基本上都是南京的,为什么要把这
场展览办在北京呢?对此,高松直言,一方面跟他改变城市居住地有关,另一方面他也想过把展览办在南京,但是之前接洽的领导或是有关人士,对这些门牌的理解
或是态度,并不能让他满意。“当前时机还不成熟,如果将来有机缘的话,希望可以在南京办展览。”
高松坦承,不希望把展览办成那种没
有层次的、庸俗的展览,他希望观看者能在这里对遭遇过拆迁的社会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变迁进行深层次思考,而非停留在表面,只是看看热闹。“我想象中
的观众看展览的样子,应该是类似于默哀式的,都在沉思。”高松动情地说,其实门牌号从某种层面来说,也是一种文物。“以前的瓷器古玩等流传下来成为了文
物,但记录今天历史的东西却只有文字档案等。文字档案都在图书馆里,只能证明发生过的事件,这些门牌号却是我们‘身边的文物’,是记录历史的最好证物。”
说到本次展览的策划人方文山,高松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由于忙着准备周杰伦的新专辑,方文山已经打过招呼不会到现场,但是他已经提前道过歉了,而且现场会播放一段录好的视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