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查找倒数第3张图片消失的建筑时,找到了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老师当年的文字,感怀那份执着与爱心,
在时空中不同的时间与曾一智老师相遇在道外区北二道街33号,历史的价值不是用钱来衡量的!感谢曾一智
老师的倒数第1、2张图片对这栋建筑的记录。
北二道街一栋消失的老楼的故事
(2013-08-03 06:22:40)
转载▼
今年1月份,我从北京回来后就去道外区一条条街探望那些老房子,走到北二道街时天色已晚,发现33号老楼已经拆除,仅剩一点断壁残垣。两天后又回来再次拍摄。周边的街坊们说,这楼已成危房,不得不拆。
我想告诉哈工大毕业的一个女孩子。8年前她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北二道街33号有一个下岗女工患尿毒症,无钱医治。我试图帮助她,了解到她亟须做透析,但街
道办却说这个季度的大病救助指标没了,要等下一个季度。我又托付给本单位一个本可以与民政部门沟通的人,对方也一口答应帮忙。我将此人的电话给了女工,但
不久后她就给我打电话,说那人态度生硬,不想帮忙。我说不会,他就是做这类工作的,可能太忙才会让你有这感觉。然而一个月后,我再次接到哈工大女孩子的电
话,她哭着告诉我,那个女工故去了。在没有任何医治的情况下故去。
我充满自责地赶到女工家里,看到了她留下的10岁孩子和悲痛的丈夫,给遗像鞠躬后扭头直奔街道办,领教了他们的冷漠后给以前为保护老建筑时曾电话沟通过的
一个道外区领导打了电话。他承诺将下岗女工的低保指标转给她丈夫,尽量报销医药费,给孩子办理免费就读,让街道办领导来家里慰问。
此事完毕。过了一段时间,我接到一个电话,是那女工邻居打来的,他说他也是下岗工人,我能不能给他一笔钱,他想做个小买卖。他还说那女工的丈夫已再婚,搬离此院。这电话传来的信息让我大吃一惊,他们认为每一个记者都有钱,但事实并非如此。
但跟这栋楼的缘分还不算完。2007年,为保护中华巴洛克一期工程被强拆的老建筑构件,我被现场的辅警无端殴打,派出所警官在取证后问我,对他的处罚有两
种,一种是行政罚款500元,一种是行政拘留。但这个人是夫妻双下岗,孩子在上高中……我当然只能选择前者,总不能让一个上高中的孩子的父亲留下污点不好
找工作啊。在此阶段,我经过北二道街的时候,33号楼那个女工的邻居叫住我,说打我那天他也作为辅警在另一个院子值班,他们都在议论,后来看了报纸知道被
打的是我,他们也挺气愤。他还要帮我找那个打人的辅警去,我当然拒绝,心里却存下感谢。
如今,老楼只剩废墟,老楼承载的故事很快也会随风而逝。
我只想让那个哈工大的女孩子看到这照片。
引文与曾一智老师的博客,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20ab60101e4ks.html
【引文有部分网络文字,特此对同道文史探寻者深深感谢,如有原文版权请提示我,我会马上删除!】
注:《哈尔滨记忆》系列是2014年2月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地区,女儿高山流水参演电影
《小镇来了王警官》时,完成的部分城市记忆采录!感谢电影《小镇来了王警官》的制片人张总,
感谢电影导演,以及全体剧组成员对高山流水的关爱呵护!让我们一起跟着高山流水行学天下的
脚步,回味冰城哈尔滨的老建筑、中东铁路遗存、古城遗址给我们的历史反思!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发起人:高松拍摄
感谢【高山流水(中国城市记忆)文化保护基金】长期对民间民俗文化记录传承的支持!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中国城市记忆工作室》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高山流水之父: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