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学”教育理念应该在学校得到推广(人民网2014年10月11日08:23手机看新闻)

标签:
育儿文化教育旅游历史 |
分类: 媒体报道 |
“行学”教育理念应该在学校得到推广
2014年10月11日08:23 http://opinion.people.com.cn/img/2012wbn/images/peopleclienticon.jpg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作者 殷建光
从女儿5岁起,只要有时间,“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的发起人高松,就会陪着女儿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从大山大河、到古村窄巷,父女两看日出、挖瓷 片、找村落,玩得不亦乐乎。“从玩中学,才能收获最多。”这位热情而坦率的父亲,将路途中遇到的每一个景、每一件事,都“揉”入了知识和道理。他将自己的 教育理念总结为“行学”—“两个人走在街上,高兴着教着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10月11日现代快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前者是实践学习,后者是理论学习,两者缺一不可,也是“行学”的文化渊源,笔者认为,高松的“行学”教育理念应该在学校得到推广。
一方面,行学让孩子开阔了视野,让各种知识形象、鲜活的走到了孩子的世界,这样的知识是灵动的,不是呆板的;另一方面,行学培养了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情感修养能力,利于提高孩子的思想水平,丰富孩子的感情,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意义深远。
笔者认为,行学的教育理念应该成为家长必备的教育理念,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推广。
或许,一些人会说,我们的学校教育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啊,笔者认为,其实,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在行学中得到体现,关键是我们必须对现代的学校教育进行四大改革。
首先是“三小”改革。现在,我们的一些地方的教育为了追求学校规模,出现一些超级学校,超级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我 们的学校教育应该实行小学校,小班级,小教育改革,对学校的规模,班级的规模,必须重新定位,小教育就是一对一教育,班级人数必须让我们的因材施教成为可 能。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大学毕业生也多了,有物力与人力资源,应该能够实现,因为只有这种“三小”教育,才具备行学的可能。
其 次,铲除做题教育改革。现在,我们的许多学校教育,就是做题教育,认为只有做题才能巩固所学习知识,尤其高中教育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种教育理念 必须改革,应该改做题教育为知识实践教育,就是让学生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去检验知识,感悟知识,学习知识,也就是必须在“行”中去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 知识才能有声有色的进入学生的大脑,孩子才能在学习中感到人生的快乐。
第三,铲除现行以考试为主的教育评价体系。现在,我们评价一个学校搞得好不好,就是用考试来衡量,这是机械的,呆板的,我们应该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应该建立“行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一个学校搞得好不好,我们应该看这所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如何。
第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责任,我们的学校要走入家庭与社会,我们的家庭和社会要走入学校,这个 改革必须从墙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这个落实的过程就是行学的实现过程。这里面关系到学生安全,教育安全,学习对社会,对家庭的促进等诸多综合工作效益。
行学可以是外出行走,也可是本地游动,行学的教育理念可以让学习走出枯燥的阴影,走出单调的桎梏,行学可以让学习立体起来,自然起来,生动起来,成为学生成长的快乐平台,笔者期盼行学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