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4个老门牌重现民国太平路繁华【现代快报】2012年02月13日03:12

(2012-07-24 07:27:40)
标签:

老门牌

民国太平路

南京民国建筑

现代快报

文化遗产保护

老街巷高松

文化

分类: 媒体报道
94个老门牌重现民国太平路繁华【现代快报】2012年02月13日03:12
上世纪30年代的太平路(高松供图)

94个老门牌重现民国太平路繁华【现代快报】2012年02月13日03:12



老南京都知道,太平路在民国时是南京的一条繁华道路,是今天太平南路上北起中山东路南至白下路的一段。最近,一位网友在西祠“南京城市记忆”讨论版 上,公布了一份《民国时期南京太平路的门牌号码》的资料,有94个老门牌被曝光。太平路38号,大光明钟表眼镜行;太平路50号,马头牌经销处;太平路 166号,新新服装公司……当门牌号与门店的信息一一对应,昔日的繁华具象地呈现于我们眼前。

  那时的太平路究竟有什么店家?几十年后这些消失的老门牌在今天太平南路上的什么方位?除了众所周知的古籍书店、太平商场、交通银行,其他门店还有迹可寻吗?探寻这条路上的民国老建筑又会有什么惊喜发现?

  94个门牌现身,书店占得最多席位

  在《民国时期南京太平路的门牌号码》中曝光的94个门牌,除了几处住宅、学校、报社以外,都是商铺。书店、服装店、绸缎庄、百货店、药店、五金交电、金银首饰、拍卖行、照相馆、饮食小吃等应有尽有。

  公布这份资料的人是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的成员张智峰。“抗战胜利后的《大地周报》,每一期报纸上都会有广告信息,我发现太平路的广告特别多。都说太平路繁华,到底有哪些门面呢?”张智峰有心地把广告中的门牌号记录了下来。

  他还有意识地从各种民国资料中搜寻。像《首都电厂月刊》,会记录哪些用户安装了电表,门牌号码信息也随之曝光。还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首都旅游指南》等书籍,相当于现在的旅游杂志,张智峰也从中挑出了太平路上衣食住行的相关信息。

  经过一年多的搜集,《民国时期南京太平路的门牌号码》出炉了。门牌中最大的号是太平路443号。除了94个已知门牌之外,张智峰还将知道店面名称但不知道门牌号的信息附在其后。从这些曝光的信息中不难发现,书店占得最多席位,有22个之多。

  当众多老门牌浮出水面的时候,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今天的太平南路上,这些老门店的大致方位还可以找到吗?记者试图从1936年时的南京地 图上找寻老门店的踪迹,但是发现街边建筑标注得很少。不过从地图上看,那时太平路被分为多段,由北向南依次是吉祥街、花牌楼、太平街、门帘桥,1931年 拓宽后合称太平路。白下路至建康路段拓宽后则称朱雀路。直到1969年开辟太平北路,才将太平路和朱雀路合称为太平南路。日前,记者从中山东路口一路向南 寻访太平南路。

  中山东路-文昌巷

  太平路82号店主找到民国时的店铺前身

  站在路口,新世纪广场、长安国际两幢高楼尽显现代繁华。对应老门牌信息,民国时期马路两侧路口的门牌号应是“太平路2号宝成参燕号和太平路7号存心泰”。

  时光由此开始穿梭。继续前行,太平南路西侧第一个路口是铜井巷,东侧则是科巷。有了巷口作地标,“太平路38号太平路铜井巷口,大光明钟表眼镜 行”“太平路49号科巷口,宝丰绸布呢绒局”这两处门店都很容易找到方位。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老南京苏洪泉说,大光明钟表眼镜行是清末的老店,存心泰是 一家旧时的中药店。宝丰绸布呢绒局名气虽然不响,但也是民国时期众多绸缎呢绒店的一个缩影,像太平路14号的鸿祥绸缎呢绒棉布庄就是个大商号。大商号凤毛 麟角,小商店占绝对多数也是当时南京商贸业的一大特点。

  过了大华眼镜店和十竹斋,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叫做七十六巷。那里的居民说,七十六巷的2、3、4、5、7号都是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巷内的一个 阴沟盖上就刻着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制造。71岁的居民张先生饶有兴趣地翻看老门牌资料,“太平路53号金莺绸缎服饰公司”这个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张先生回 忆,这个门面就在如今的白下区政府位置。而看到“太平路82号九华绸缎局”这条信息时他笑了,因为上世纪50年代,他们家就拿下太平路82号的门面开了 “一鸣刻字店”,这是他第一次知道他家店面的前身原来是个绸缎店。他清楚记得82号的位置就在七十六巷巷口以南50米。

  再向前走,西侧经过游府西街路口,东侧路过文昌巷口。张先生说,他记得“太平路133号马庆康公司分店”这个门牌就在文昌巷口,马庆康卖饼干糖果等各种吃的,还是马头牌经销处。附近卖食品的地方还有太平路121号五味斋点心总汇。

  文昌巷-常府街

  记者找到新门牌,太平路233号是共和书局

  过了文昌巷继续向南,下一个有历史的坐标点是路西侧的杨公井。记者通过古籍书店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杨公井路口的中

  华书局南京分局(今古籍书店)1949年前后的门牌是太平路212号。而“正中书局”当时在太平路206号,就在中华书局南京分局旁边。古籍书店提供的资料显示,太平路上有37家书店。

  太平南路上,与杨公井正对的一条巷子叫三十四标。如今的三十四标107号是一栋住着十几户居民的小楼,从陡峭老旧的楼梯上到二楼,住户史先生告诉记者,他家过去正是这栋楼的主人。他的母亲、93岁的周琦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历史。

  老人家说,她的公公史久成民国时期曾经在太平路上开“共和书局”,老门牌号是太平路233号,而这个门牌号没有被收录在门牌资料中。共和书局就 在现在新华书店(儿童书店)的位置。据老人家介绍,他们的书店其实是文具用品店,在周围的书店中,共和书局是开得比较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和书局 收归国有,变成了新华书店。

  周奶奶说,共和书局在今天太平南路和常府街的交界口,门面和住所是连着的。史家在盖房子的时候镶在墙上的“为有天地”四个字,如今只剩下“天”字也已经残缺,彰显着这里沧桑的历史。

  常府街-白下路

  民国建筑外墙上还有旧时店名

  太平路294号是安乐酒店,它的位置就在现在太平商场的正对面。资料中的酒店还有太平路141号湖南华宫酒家,太平路167号曲园酒楼分店等好几家,说明当时的南京饮食业十分繁荣。

  寻访这一段路,记者的另一大收获是,在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团长高松的指引下发现了几处比较隐蔽的民国老建筑。

  首先是在常府街和太平南路太平商场一侧的交界口,虽然修地铁围挡住了楼宇的下半部分,但是从两栋小楼高耸的外墙一眼可以看出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因为一栋楼还保留着完整的雕花,墙面上的印迹还能辨认出“商”字,应该是旧时的店招。老门牌里没有这两处门店的记录,记者询问周边老居民,有人说是药店, 有人说是商店。

  过了太平巷路口,在马路西侧的今太平南路382号,又出现了一栋保存完好的三层小楼。外墙是红砖与水泥构成,外墙顶部还留着马赛克拼成的绿色店名:“浙江庆和支店”,庆和二字中间还有竖排的“昌记”二字。

  这里现在住了十多户人家,一位住在这里的老居民说,这个房子全部是木结构,民国时候是个银楼。遗憾的是,这个门牌信息也不在发现的资料当中。另 外,记者从门牌资料中只找到太平路100号浙江老天宝银楼,可见民国时珠宝银楼在太平路还没有形成规模,像著名的宝庆银楼,民国时期并不在那里,而是在驴 子市(今建康路)。高松说,他2008年去拍摄时,还能看到民国时期的老门牌是白底黑边的铁片,跟现在的蓝色铁门牌差不多大小。

  走到白下路路口的交通银行,这一幢民国老建筑就比较有名了,它是民国时期中南银行南京办事处的旧址。这里也是民国时期太平路的终点。

  疑问

  金陵图书馆曾在太平路?

  在门牌信息中,太平路417号金陵图书馆这个门牌让我们产生了疑问。张智峰向记者佐证,他是从《首都电厂月刊》1935年出版的一期中找到的,并提供了原始资料。

  记者向金陵图书馆询问,宣传推广部副主任李海燕告诉记者,金陵图书馆创立于1927年,借原平江府布道所为馆址。1928年时的名称叫南京市立 第一图书馆。1930年4月易名为南京特别市立民众图书馆,馆址迁入泮宫(今夫子庙内)。到1933年时又改称南京市立图书馆。1980年长江路的馆舍建 成,初名南京市人民图书馆,而金陵图书馆是1984年才有的名字。

  那么太平路上的金陵图书馆又是怎么回事?李海燕通过查询图书馆数据库,给出了答案。1926年有一家设址在马府街的书店叫“金陵图书馆”,从太平路417号这个门牌来看,很可能就是在靠近马路东侧的马府街路口。

  太平南路在民国时期门店有901间

  记者查寻民国资料了解到,目前发现的94个老门牌,其实才只是当年繁华的一隅。民国时,太平南路(太平路和朱雀路)路沿街有门面901间。像呢 绒绸缎棉布业除了九龙、天福分店,鸿祥、丽华,还有新华、久新、章华等;服装业除了专门定做军装的大同服装店还有专做西装的哈罗、何顺记等服装店;日用百 货除了老太平商场、还有著名的三友实业社、盛锡福帽子店、扬子衫袜厂、帐子公司等;钟表业除了华盛顿、亨达利、大光明,还有大西洋、西施等钟表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