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翁仲现身--南京《王德墓》金陵唯一有神道石刻的宋墓新考(下篇)【高松拍摄】

标签:
南京王德墓宋墓石刻文官石翁仲高松拍摄江苏省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文化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新考说明:端午节假期还是带上家人去看看历史,但真的没有想到省级文保单位会破落成这样!
不想多说了,看图吧!说多了伤人,不说又伤我心!忍!下一篇还有新考报道,传说中的石人
发现了!又有墓砖等发现!还有大和尚塔身发现!神道被小加工场占用,石象生排列改变,工
业污染对石刻影响严重!抗金英雄墓在粪水的菜地中等待救赎!、、、、按寻访情况看,不仅
有这一个文官石翁仲,还应有其它几个,如果考古部门能在拆前之前将这里保护好,真是功德
无量!这样看来这个墓将给南京历史遗存再添辉煌一笔!
参考文字:(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网站)
《王德墓》
王德墓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金陵唯一有神道石刻的宋墓。王德墓坐落在燕子矶街道伏家桥邱家山下,所在地居民点属下庙村。
王德墓是南京地区唯一的宋墓,神道现有墓碑一、龟趺一、石马二、石虎一、石羊一,上世纪六十年代清真寺老和尚开荒时便发现有石人埋在淤土中,2005年在文物核查中,文物干部在当地农民提示下,试挖掘农田,发现有石人存在,可见王德墓神道石刻是有石人的,按照神道石刻规制,石刻应该是成双布局,这有待今后发掘验证。
墓碑南偏66°青石质,碑额与碑身相连,碑额高0、85米,宽度与碑身等宽,碑顶及两侧刻6条螭龙,中系云纹球,下端至碑身处刻有一道云雷纹。中央阴刻正楷十二字,计三行,文曰:宋故赠检校少保王公神道碑。碑身高2、22米,宽1、26米,厚0、29米,碑阴上半部满布黑色石锈,正面碑文阴刻正楷,缺损漶灭严重,难以辨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文物普查中,尚有大部分文字可识读。龟趺的龟首断缺,龟背前长0、50米,后长0、80米,碑榫两旁碑座刻云纹,连于龟背。
石马位于龟趺前方,西马方向北偏东60度,长2、10米,高1、30米,宽0、40米,雕刻生动,背上刻一马鞍,折纹清晰,鞍之两侧占布道上刻有卷叶纹,东马长1、90米,高1、30米,座高0、19米,长1、31米。
石虎位于龟趺左侧,相距20米,虎长1、30米,高0、35米,虎作仰天状,前腿作拳曲状,已残断。石羊位于龟趺左侧,南距25米,羊高约1米,长1、15米,风化极厉害。
王德是甘肃陇西县熟羊(寨)人,生于公元一零八五年。时当北宋末年,由于当时统治者的腐朽无能,金人由北南侵,燕云之役,王德以武勇参加了抗金队伍。他在长期的抗战中曾做过刘光世、张俊、韩世忠等的部将。公元一一二九年(建炎三年)金兵渡淮进攻扬州,淮西军多被敌击溃,唯王德军进趋宣化(今浦镇),解和州(安徽和县)围,斩叛将张昱。公元一一三零年(建炎四年)秋,德军驻京口(镇江),投降派刘世光企图放弃镇江退守丹阳,王德坚持了以死守江的原则,分军渡江袭击金兵,收复真、扬等郡。公元一一三四年(绍兴四年)金兵掠江北,占据了滁州,德领军越江袭击追杀敌人至桑根(今安徽全椒),活捉女真万户卢孛一人,千户十余人。公元一一三六年(绍兴六年)冬伪齐(金兵立)刘豫遣、刘鳞、刘倪领兵卅万分两路攻淮,投降派大将刘光世、张俊弃城逃跑,王德与杨沂中等分军抗击,大败猊兵于藕塘(安徽定远),王德率军追至寿春(安徽寿县)。公元一一四零年(绍兴十年),岳飞、韩世忠军连克失地,王德军攻下亳州,奋勇杀敌。公元一一四一年(绍兴十一年)金兵自合肥南侵,游骑及江。投降派统师张俊主张弃淮不守,王德坚决守淮,率兵从采石矶渡江克和州,追击敌人至柘皋,与金兵隔河相峙,投降派张俊、田师中不肯及时追击敌人,王德怒曰:“事当机会,复何待”,即率军进击敌军,兀术以铁骑十余万夹道为阵,德曰“贼右营坚,我当先击之”。德杀敌军一名,令“万兵持长斧如墙而进”!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金兵退至紫金山(安徽风台),德又领军尾击,乘胜北进遂克卢洲(合肥),公元一一五四年(绍兴二十四年),王德逝世,次年迁葬南京。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 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