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与气象小考!--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6【高松拍摄】

标签:
南京城市记忆北极阁气象博物馆高松拍摄文化遗产保护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气象日那天我们一起去南京《中国北极阁气象博物馆》参观,其它方面都有网友一一发帖了,
特别是秦淮大哥的三字碑的寻考很是敬佩!今将我在气象日中看到的一点点建筑细节与大家探寻,
大多文字是从网上收集的!为什么北极阁的气象台遗址上滴水装饰用蟾蜍呢?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龙等,
回来想想“张衡地动仪”的下面也是用蟾蜍,看来这不是巧合,慢慢发现是蟾蜍的敏感特征早就被古人发现,
在每次的自然现象中,特别是地震前蟾蜍最敏感!引入一段网文(新浪知识问答中“海子”一段话!)
蟾 蜍,两栖动物,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能分泌黏液,吃昆虫、蜗牛等小动物,对农作物有益。通称癞哈蟆。传说月亮里面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代 诗文里常用来指月亮。如:“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上绘制的月亮中间确实有一只蟾蜍的图案。为什么要让这样一种毫不起眼 而且丑陋不堪甚至有毒的东西与神圣的月亮相联系呢?我没有过多的研究,但是蟾蜍与地震似乎有着莫大的联系。2008年1月《科学与文化》杂志上一篇《地动 仪为何选蟾蜍接龙珠》的文章指出:蟾蜍是一种对天气变化极为敏感的动物。天气还未变冷之前,蟾蜍就已经相互挤在一起取暖了;而当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 蟾蜍则一个个早早地蹬着后腿在打洞了,以待灾害性天气来时钻到土洞里躲避危险。正是这种对自然灾害的敏感反应,蟾蜍才能在强大的台风来临时,躲过一劫。并 举出象山墙头镇陈建华养殖场里2005年,“麦莎”和“卡努”两场台风过后,养殖场里的林蛙都被洪水冲走了,但他养的蟾蜍却几乎都在这一事实。而在5月 12日的地震之前几日,四川绵竹和江苏两地都曾出现过蟾蜍大规模迁徙的现象,似乎正是逃避灾难预警而来。综上!我对蟾蜍在气象中的身份有了初步了解,一起发现吧!静静的观察思考,不急!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 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