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公塔和三绝碑--济公原型【高松拍摄】南京中山陵系列灵谷寺16

标签:
南京中山陵灵谷寺宝公塔三绝碑济公高松拍摄演员高山流水文化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参考网文:中山陵园 2004年10月07日 11:19
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宝公塔,这是宝志和尚留在世上屈指可数的遗迹之一。
宝志,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济公和尚的原形。据记载,宝志于六朝宋元嘉十三年,出生在今天南京市栖霞区东阳镇一株古树上的鹰巢中。一位姓朱的妇女去 井边汲水时发现树上有小儿啼哭,就将其带回抚养。七岁时宝志出家道林寺,成年后显出灵迹,后人传说他有双鹰爪般的手。因其所作的预言多有灵验,因而名气大 振,并且得到了梁武帝的赏识。据说他杖头所挂的刀、尺、拂,就是用谐音的暗示,预言未来的三个朝代:刀削整齐,预言齐朝;尺用于丈量,预言梁朝;拂可掸 尘,预言陈朝。所以后来南宋抗金大臣李纲称赞他:“宝公真至人,鸟爪金色身,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
天监十三年,一日,宝志忽将佛堂中的金刚像搬出,自称“菩萨当去耳”,次日便无疾而终。宝志死后,梁武帝出资20万铜钱将宝志葬于独龙阜(今明孝陵所在地),其女永定公主也以汤沐之资为宝志修建了一座五层宝塔(今宝公塔的前身)。
传说朱元璋为建孝陵搬迁宝公塔时,挖出了宝志的遗体,见其端座于对合的两只缸内,“真身不坏,头发披身,指抓绕身数匝,”军士们无法搬动他,明太祖亲自前往赔礼,答应用金棺银椁厚葬,建灵谷寺并赐良田360顷奉香火,这才搬动了宝志和尚。
民国时期为建阵亡将士公墓,宝公塔被迁至现址。据当时志书记载,塔下应埋有宝志棺椁,于是决定发掘塔基,挖得一小棺,外椁已经腐朽,棺内有一石函,内贮陶钵一只,钵内藏宝志的佛牙、舍利,另有石碑一方,记载了宝公塔从独龙阜迁徙灵谷寺的经过。
宝公塔前的志公殿内有一块黑色石碑,因碑上刻有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宝志像、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像赞,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故称唐贤三绝碑。由于战火毁坏,到清代第三次重刻,碑额上端又增添乾隆手书“净土指南”四字。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 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